在孩子的世界里,没有那么多“应该”和“不应该”,更多的是“喜欢”和“不喜欢”,这也导致很多孩子做事情不会考虑后果。但仔细想想,这并不是孩子的品德问题,也不是习惯问题,而是能力的培养还没有达到一定的程度。
【案例】
几天前,睿睿放学后回到家里,自己一个人闷闷不乐,关上房门就不出来了,爸爸妈妈敲门也没用。在父母着急地追问下,睿睿说课间休息时在教室里和自己的好朋友吵架了,两人的友谊面临危机。
事情发生的第二天,睿睿自己想了4个解决办法:
1.我去道歉,告诉他是我的错,我不应该误解他甚至骂他。
2.我不跟他道歉,因为他当着所有人的面骂我,这很伤人,而且这让我感到非常羞耻和生气,希望他可以跟我道歉,承诺以后不这么做。
3.我先跟他说我对他的要求,希望他以后不要骂我死胖子,能够尊重我,承认即便我长得胖,我也是有优点的,接着我跟他道歉。
4.我先跟他道歉,因为毕竟是我先做错的。我理解他不是要偷懒,承认他的坚强,接着希望他以后不骂我死胖子,能够尊重我,承认即便我长得胖,但是我也是有优点的。最后,我提出来我还想和他继续做朋友。
最后,睿睿选择了第二种方法,结果他与朋友吵得更凶,睿睿感觉自己更加委屈。
家长可能会想:孩子为什么会那么冲动地去实施无效的方案?其实,这是由于孩子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有待提高,即“观点采择能力”不足。
(一)观点采择的含义
在发展心理学中,观点采择是指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即自发地理解他人的思想、愿望、情感等。观点采择的本质特征在于个体认识上的去自我中心化,即能从不同角度考虑问题。为此,个体必须首先能够发现自己与他人观点之间潜在的差异,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区分开来。比如,有些小朋友送同学礼物的时候会以自己的喜好为判断标准,认为自己喜欢的他人也会喜欢,自己不喜欢的他人也不会喜欢,其实这就是没有站在他人的角度去思考问题,没有把自己的观点和他人的观点想法分开。而在睿睿的案例中,他虽然想出了4种解决方案,却执意要使用第二种方案,觉得自己受了委屈,需要朋友的道歉,但是却不能考虑到其实是自己误会朋友在先,朋友也有很多的委屈和情绪没得到睿睿的理解。接下来,我们看看儿童观点采择能力的由来和发展阶段。
(二)儿童观点采择能力发展阶段
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塞尔曼用“霍莉爬树”两难故事法研究了儿童的观点采择能力,让我们先来看看这个故事。
霍莉是一个8岁女孩。她喜欢爬树,在邻居中爬得最好。有一天,她从一棵高高的树上爬下来时,跌落在树枝上,但没有受伤。她的爸爸看见她跌了下来,深感不安,于是要霍莉答应他不再爬树。霍莉答应了。
几天后,霍莉和朋友们遇见了肖恩。肖恩的小猫爬到树上却不敢下来,此时必须立即想办法救小猫,否则小猫有可能跌下来。当时霍莉是唯一一个能爬上去抓住小猫并把它抱下来的人。但是她想起了自己对爸爸的承诺。
故事讲到这里,父母可能会问孩子以下几个问题:
1.霍莉是否知道肖恩对小猫的感情?为什么?
2.如果霍莉的爸爸发现她又爬树,爸爸会感到怎样?
3.如果霍莉的爸爸发现她又爬树,她认为她爸爸会怎样做?
4.霍莉会怎样做?
前3个问题是让儿童站在不同故事人物的角度去看待问题,最后一问是关于儿童最后的具体行为。根据不同年龄阶段的儿童对以上问题的回答,塞尔曼将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分为5个阶段:
阶段0:自我中心的观点采择(学前期)。儿童不能区分自己对事件的解释和真实的事情。
阶段1:社会信息的观点采择(6~8岁)。儿童意识到别人有不同的理解和观点。
阶段2:自我反省的观点采择(8~10岁)。儿童意识到每个人都知道别人有自己的思想和情感,不仅知道别人有不同的观点,而且能够意识到别人的观点。
阶段3:相互的观点采择(10~12岁)。儿童能从第三者、共同的朋友的角度来看待问题。
阶段4:社会和习俗系统的观点采择(12~15岁以上)。儿童认识到存在着综合性的观点,而且也认识到“为了准确地同他人交往和理解他人,每个自我都要考虑社会系统的共同观点”。
虽然案例中的睿睿能够意识到朋友的感受,但是最后依然做出伤害彼此的举动。可能家长会疑惑:那个阶段的孩子已经可以意识到他人的感受,为什么还会做出这样的举动?但是家长应该明白,意识到是一回事,真正理解是一回事,最后能够做到又是另外一回事。所以说,这种考虑后果的能力是一个从无到有、需要后天培养才能学会的能力。可能前期孩子会吃一点点苦头,但只要家长能够意识到这种能力的重要性,孩子前期吃的只是一些无伤大雅的小苦头,我们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孩子减少甚至避免去吃大的苦头。
(三)观点采择的重要意义和作用
1.提高孩子的社交能力
当孩子学会站在他人的角度思考问题时,就不那么容易受自己和他人情绪的影响。通过理解他人的感受,看到他人情绪背后的需求,这有利于化解彼此之间的冲突,让自己成为一个更受欢迎的人。
2.利于孩子解决问题
解决问题和考虑后果是一个循环的过程,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需要考虑后果。如果使用某种方法,考虑到后果时发现不能解决问题,就需要我们重新回到解决问题上,寻找新的方法。
3.培养孩子制定计划的能力
制定计划是一个比解决问题和考虑后果更为复杂的过程。如果后两个能力得到很好的培养和锻炼,会为接下来的制定计划能力的提升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肯定孩子给出的方案
当孩子开始提出解决方案的时候,家长很容易因为自己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高于孩子而指出孩子的方案不可行、存在什么问题,以及最后的处理结果是什么。其实这样的做法剥夺了孩子自己思考的能力,还会让孩子产生“这个问题我自己解决不了”的挫败感。所以,不论孩子的方案是否有效,家长都要给予孩子肯定,肯定孩子的努力,因为至少这是孩子想出来的处理办法,符合他的认知水平和现有能力。有了肯定,孩子才会继续主动往前走。
(二)接纳孩子的情绪
在情绪冲动的状态下,不论是谁都很难集中精力去考虑如何更好地解决问题,此时则需要家长接纳孩子的情绪,引导孩子先平复自己的情绪。这一点我们在第二章第一节“接纳父母和孩子的情绪”以及本章第一节中“理解他人的情绪”部分有详细介绍。在接纳自己的情绪和理解他人的情绪的前提下,孩子才能冷静下来,才能站在他人的角度,带着一颗同理心去看待这件事情,并着手思考事情的来龙去脉和解决方法。
(三)和孩子一起承担自然后果
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家长往往会代替孩子去解决问题。这样虽然能避免孩子受伤、犯错,帮助孩子规避风险,却剥夺了孩子获得能力的机会。随着孩子渐渐长大,当他必须独立时,能力却跟不上,就可能会出现很多适应性问题。因此,家长要学会“忍耐”,忍住指导孩子的急切心理,给孩子试错的机会。
在试错的过程中,父母要接纳孩子,给孩子雪中送炭,观察和评估孩子需要提高的能力,鼓励孩子自己想办法,摆正心态,和孩子一起承担后果,效果不好可以再试,试到孩子能自己解决为止。这个时候切忌操之过急,孩子必须把没走过的路自己走一遍,才能有所成长。
所以,在孩子小的时候,如果遇到的困难靠他自己就能解决时,父母就要放手,让他自己去尝试解决困难,即便失败也能品尝失败的滋味,目的是积累他的能力和经验。随着成长中学习和社交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他自己掌握的能力也越来越强,自然能应付,甚至可以做到主动管理、计划,规避风险。
回到一开始睿睿提出来的4个方案,当孩子执意要用第二种方案去解决问题——不跟同学道歉,同时让同学跟他道歉,家长可以让他去尝试,即使很担心也要放手让孩子去做,当然最后的结果也可想而知,同学肯定会跟他吵架,弄得不欢而散。孩子回到家后,家长就当什么也不知道,不评判,不指责,接纳孩子,和孩子一起承担后果,等孩子开口向自己讲述事情的经过。
(一)给孩子考虑后果的时间
父母要留给孩子思考的时间。当睿睿沟通失败回来的时候,他可能就会想到这个方法不对。他会静下心来思考这一切的来龙去脉,思考自己的解决办法是否只是对自己有利,是否只是挽回自己的面子和满足自己的需求,但事实却是自己误会朋友在先,因此睿睿就会意识到自己要先看到朋友的需求,向朋友道歉,之后才向朋友表达自己的需求,这样他们就会再次成为好朋友。
让孩子能够考虑到这些内容,需要家长的一步步引导,更需要家长给孩子留出足够的思考时间,不要急于给孩子答案。
(二)帮孩子建立行为一后果的链接
通过家长的引导和孩子的思考,孩子可能会再次想出新的解决办法,并付诸行动。通过每一次的行动,孩子都会获得一个不同的结果,这样的循环能让孩子渐渐获得行为和后果之间的链接。直到最后既表达出自己的情绪和需求,也理解同学的情绪和需求,两人的需求都被看到,冲突自然就会化解。
针对孩子的每一种解决方法,父母不作评价,而是让孩子自己去经历后果,体验自己的感受,那之后再遇到类似的问题时,孩子可能就不需要父母一步步引导了。当他能够依照“接下来可能会发生什么事情”来考虑解决问题的办法,并将自己和别人的感受都考虑在内时,他也会感觉自己是有力量的,因为这些方法是他自己想出来的,他也会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思考方法是否可行。通过不断地验证,他更加确定自己的能力,而这种能力会让他自己受益终生。
在顺应孩子发展的前提下,家长需要花一些精力培养孩子观点采择的能力。同时在考虑后果的过程中,家长要肯定孩子给出的方案,接纳孩子的情绪。当孩子按照自己的想法解决问题时,家长不说教、不评价,而是和孩子一起承担事件的自然后果。当孩子受到挫折时,给他留出足够考虑后果的时间,进一步帮他建立行为一后果的链接。这种培养孩子考虑后果的能力会间接提高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相互影响的。家长需要给孩子更多的时间和机会慢慢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