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章 >> 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该如何解决
孩子的人际交往问题该如何解决 在线疏导心理学研究院

人际关系是学龄期孩子必须面对的一关。孩子到了学校后,随着环境的改变,他需要适应与家庭之外的人的交往。如果交往过程中出现意见分歧,甚至孩子被孤立、被欺凌,这该如何处理?人际关系可大可小,孩子必须经历与同伴群体之间的摩擦才能真正融入群体,而人际关系处理不当甚至会影响孩子今后的生活质量。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个具体的案例来解析如何处理儿童人际交往的相关问题。

一、案例

(一)个案基本情况

小广,男,13岁,初一学生,身体状况良好,个头比同龄人小,学习成绩不错。但小广和同学间的关系怎么都处理不好,班里同学一起玩游戏总不主动带他一起,同学们带来零食也不主动分给他。小广试着主动参与大家的活动,同学们也并不排斥,但玩了一会儿就会对他表现出不耐烦的情绪。另外,班上有两个大个子男生,有时候会欺负他。

(二)个案家庭情况

小广的父亲是退伍军人,目前在某公司工作;母亲是老师。父母两人工作都比较忙,也都是急性子,容易把工作上的情绪带回家,以此导致夫妻之间总是吵架。父母对小广非常严厉,家庭规则较多,打骂较多,温情较少。

(三)背景资料

经班主任观察,小广平时很乖,但总是和班上其他孩子格格不入。于是,班主任老师联系到小广的父母,建议他们为孩子的身心健康去做一下亲子咨询。开始时小广的父母是不愿意的,经班主任再三劝导,才最终走进了咨询室。

首诊咨询时,咨询师邀请父母和孩子共同在场,从咨询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小广是比较害怕父母的,总是低着头,双手紧握像做错事一样。由于小广父亲是退伍军人,给人的感觉非常严肃和严厉,连咨询师也不自觉担心自己会说错话。而小广母亲对小广的要求比较多,在咨询中小广每做出一言一行之前都要先看母亲一眼求得确认。整个咨询过程中,父母之间的交流非常少,也给了咨询师一种紧张感,而在家庭治疗中,咨询师的感受也确实是因家庭氛围而产生的真实感受。

问起小广在校的情况,他表示平时不知道为什么,大家总是有意无意地忽略他,比如别人讲笑话大家都很爱听,于是他也学讲笑话,可是没人愿意听。而且班上有两个同学经常欺负他,总是在他面前突然伸手装作要打他的样子,每次都会吓得小广抱头蹲下,而那两个同学就会哈哈大笑。为此小广觉得很痛苦,不明白为什么自己在家要被父母打骂,在学校要被同学吓唬。他说怕自己做错,可是好像总是做错,但又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从小广的案例里可以看出,孩子的在校表现和家庭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人际关系行为学派的心理学家沙利文和米切尔提出,人对外在关系的表现是源于其对内在关系的体验,而内在关系是在家庭中建构出的。也就是说,在和父母的相处中,孩子内化了“自己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的概念,内化了与人相处的模式,然后就会拿这些熟悉的模式去对外互动,而外在的反应也会一次次强化他的体验。

在家庭中,父母和小广的互动都比较消极。小广在父母面前只有小心翼翼才能保证不挨骂,这是他在家庭中习得的模式,自然会带到与同学的相处之中去;而且父母之间也缺乏沟通,没有教会小广正确的人际相处方式,于是小广在同学面前展现的是一个胆怯、懦弱、小心翼翼的形象。十几岁的孩子们正处于青春迸发、阳光、积极的年纪,也更愿意和拥有正能量、健康向上的同学交往,对小广这样的同学,大家很容易忽视他,甚至欺负他。

在学生中,越是阳光满满的同学越能获得大家的认可,班上总是哭丧着脸的同学则容易被大家嘲笑。这就是内在关系的投射,内在关系认为自己在父母面前总是容易犯错,所以外在就总是表现为懦弱小心,遇到问题就躲避,反而容易受人欺凌。当然,小广有他自己的原因,欺负他的那些同学也有他们的问题,这也是所谓的“正能量吸引正能量,而负能量总吸引倒霉事”的表现。

二、常见的在校人际关系问题

像小广这样的案例并不在少数,有的家长会认为孩子只要学习好就可以了,复杂的人际关系等到孩子长大才需要处理。而实际上,孩子在校的人际压力并不比学习压力小,因为人是群居动物,成年人所遇到的人际竞争与关系压力,同样也会困扰孩子。在一个团体中,如果和同学们相处不融洽,会使孩子自信受损,因此很多孩子因为人际关系的压力也会变得无心学习。也有一些孩子在面对人际问题时依然能维持良好的成绩,但这种情况是他们压抑了对人际的渴望,付出了屏蔽情绪、情感的代价才能做到的,并且这些孩子长大后会发现自己不管在哪里,都难以处理好人际关系。其实,小广能维持还不错的成绩,是他用自己的方式合理化和压抑了自己的很多需求的结果,所以在后续咨询中也很明显地感受到小广的压抑。

下面列举几种常见的孩子人际关系问题及产生的原因。

(一)常用打架解决问题

有些孩子在学校遇到问题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沟通解决、寻求帮助,而是大打出手,经常以制服对方为手段来解决问题,家长也因此常常被老师叫去谈话。

这类孩子一般都是性格刚、脾气急,缺乏柔软和共情能力。究其原因,很可能是家庭重要成员中有脾气暴躁的人,在家解决问题靠吼,做事比较简单粗暴,教育孩子也靠打,时间一长,这种武力解决问题的方式会被孩子习得,而当因害怕而屈服时更会强化孩子的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

还有些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是由于踢猫效应。踢猫效应是指对弱于自己或者等级低于自己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在家里父母将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无力还手,但他会认同这种方式,同时认为弱者是可以被打的,于是在学校欺负比自己更弱的对象。

(二)性格胆小孤僻、不善交往

这类孩子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从小被保护得太好,很可能父母比较忙,让长辈照顾。老人带孩子一方面疼孩子,另一方面怕自己出错没照顾好孩子的话没办法跟其父母交代,于是会十二分上心,从小对孩子保护过度。比如孩子和其他小朋友玩时,一定要看着甚至盯着孩子。长此以往,孩子失去了自主探索的能力,性格也比较胆小,等到了上学年纪,一天中大部分时间在学校都表现孤僻。其实孩子不是不想社交,而是没有了家长的保护后不知道该怎么做。

第二种是父母过度限制型。家庭成员对孩子只有限制,没有引导,被限制的孩子知道什么是不能做的,但不知道什么是可以做的。孩子等于被父母的限制牢牢困住,在学校这种公共场合中会更加胆小怯懦,这种情况和小广的类似。

以上两种情况的孩子有一个共同特点——他们内心是渴望交往的,只是行为上不善于交往。

(三)经常被欺负和嘲笑,导致对人际关系产生恐惧

这种情况就是案例中小广这类孩子所面临的人际交往问题。家庭成员经常拿孩子开玩笑,只关注孩子的缺点,并不告诉孩子如何做是对的,经常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对家中模式的习惯会进一步导致孩子在学校里变成了别人的出气筒,成为大家贬损的对象。虽然不舒服,但孩子因为无力反抗,只能默默承受,最后换来的是其他孩子变本加厉的欺负和嘲笑。

三、如何引导孩子建立社交能力

家长除了要注意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有一个身心健康发展的空间,也要教给孩子一些方法。我们之前提到过,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具备3个因素:彼此的关注、共同的积极情绪和一致性或同步性。据此,父母可以带领孩子有意识地练习以下内容。

(一)引导并激发孩子的同理心

孩子跟父母讲述在校情况,尤其是受委屈时,父母不要只是安慰孩子,可以引导孩子想一想对方当时的想法可能是什么,为什么会那样想,对方语言表达的背后代表着什么。孩子看待事情比较平面化,比如小广只看到同学欺负他,但一开始同学有可能是想跟他玩,如果是活泼的孩子可能就在打闹玩耍中建立了友谊,而小广则会将之解读成欺负,反而会阻碍友谊的发展,所以成年人要用自己的阅历给孩子积极正面的解读,促进孩子对他人的理解。但父母须避免恶意揣测孩子的同学,这不仅对孩子的情商培养没有帮助,还会给孩子传递很多负能量。另外,如果家庭成员在日常沟通中争吵、发脾气,过后不要选择逃避,而是要冷静下来向家人解释发火的原因,这也是让孩子学习与他人共情的开始。

(二)解读自己的需要并学会如何达成自己的需要

家长告诉孩子要直面自己的需求,但达到目标的行为是多种多样的,并且要注意避免伤害他人。比如为了得到某样东西而打架,打架这样的行为就是不可取的。

家长需要教孩子如何礼貌地与他人沟通,比如在今天的案例中,可以让小广主动积极地提出和大家一起做游戏、一起学习以增进彼此之间的感情,并教小广学习赞美和鼓励他人。因为小广从小缺乏父母对他的认可,所以他没有赞美别人的意识,而人人都愿意和喜欢自己的人在一起,因此学习赞美他人能帮助他提升人际关系。

另外,家长还可以培养小广学会与人分享的方法,如分享零食、玩具和书籍,同时不过度,这也是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好方法。

(三)培养孩子考虑后果的能力

对于爱打架的孩子来说,他们打架的起因多数是大人看上去你争我抢的小事,但对孩子来说那一刻争的不仅是东西,还是自己的自尊心。家长可以引导孩子去考虑行为的后果:自尊心不是靠抢的,而是要通过其他小朋友对自己的友爱和认可来获得尊重,打架只会破坏这种友爱关系,而用更文明的方式去解决问题才是获得他人的尊重的方法。家长要带领孩子多思考行为与后果的关系,看看用哪一种方法才能够满足孩子自己和对方的需要。

(四)过程中父母注意始终保持良好情绪

父母多关注孩子的积极方面,引导孩子获得习得性乐观。在人际关系方面,父母只是陪伴和引导孩子,而非干涉、指责。在今天的案例中,小广在学校受到朋友的排挤和欺负,已经手足无措,需要父母的帮助,而父母把工作中的情绪带到家里,对孩子的求助进行一番说教和责骂,这种双重打击让小广越来越逃避问题,也变得越来越胆小怯懦。所以,当小广向父母诉说自己在校的不愉快经历时,父母需要尽量克制自己的情绪,同时注意不把外面的情绪带回家发泄到孩子身上。

四、父母需要注意的方面

(一)不轻视孩子的校内人际关系问题

当孩子向父母讲自己的校内人际关系和遇到的问题时,要么是对父母非常信任,要么是因为自己无法解决,鼓足勇气讲给父母听。所以当孩子遇到问题寻求帮助时,父母一定要做孩子坚强的后盾并给予及时的支持,必要的时候可以联系老师,让孩子感受到父母带来的安全感,而非孤立无援。尤其当老师主动联系家长时,家长可以考虑带孩子做一下家庭咨询,夫妻两人共同帮助孩子成长,以免在孩子成长可塑期忽视问题,否则等到他长大成人后,要改已是难上加难。

(二)给孩子做一个高情商的好榜样

高情商父母能控制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的失败,并接纳孩子的情绪。家庭成员和谐相处,孩子就能和别人和谐相处。另外,父母和亲戚朋友的相处方式也是孩子的榜样,所以提升父母自己的相处能力也非常重要。从小广的案例中能感受到,父母给人带来的紧张感和压抑感是小广在人际交往中无法正常表达自己、难以和他人进行情感互动的重要原因。

(三)以防小题大做

校园霸凌事件频发,家长需要有防范意识,关注孩子人际关系,学习解决之道。但孩子往往有自己处理问题的方式,家长无须太过紧张。比如有的孩子平时人际关系挺不错,偶尔打一次架或者被孤立都是非常正常的事情,毕竟谁的童年没有磕磕碰碰,这种偶然的小概率事件也正好是孩子成长中的意外彩蛋。这时引导孩子自己解决问题也有助于培养他的情商,切莫因为一次偶然事件过度焦虑、过分解读,找学校、找对方家长,反而会让孩子的人际关系变得难以处理。

五、总结

今天首先系统学习了孩子在校常见的人际关系问题,主要包括:常用打架解决问题,本身性格胆小孤僻、不善交往,经常被欺负和嘲笑而导致对人际关系产生恐惧。接着,家长通过引导和激发孩子的同理心,让孩子看到自己的需求并通过有效途径满足自己的需求,同时培养孩子考虑后果的能力。在这个过程中父母需要始终保持良好的情绪,协助孩子建立和发展社交能力。最后,面对孩子的人际交往,父母既不要过于轻视,也无须过分担心、小题大做,而是要给孩子树立一个高情商的好榜样,游刃有余地处理自己的人际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