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章 >> 培养孩子分布计划的能力
培养孩子分布计划的能力 在线疏导心理学研究院

相信很多家长都给自己的孩子做过计划,比如读书计划、假期写作业计划、成绩提升计划等等,希望孩子通过认真执行计划在学习上有所提升。然而,规划有多美好,执行就有多坎坷。

父母的期待很高,而孩子作为计划执行的主角却完全是被计划本身推着走。孩子痛苦,家长焦虑,彼此相互埋怨和争吵,计划最后也不了了之。这中间的问题到底出在哪里?明明初心是好的,为什么计划最后总是以失败收场?

我们来看看睿睿的父母给他制订的计划。

【案例】

睿睿的英语成绩总是在及格线上下浮动,其他科目成绩还不错,但英语如果一直这样会影响将来的高考。父母为此给睿睿制订了很严格的英语学习计划,除了日常学习之外,每天要背20个单词,做一套英语卷子,做10篇阅读理解,看5页儿童英语读物,还准备给睿睿订购英语学刊,希望孩子的英语成绩能够从及格到良好,甚至是优。起初,睿睿还能坚持住,时间一长就有些吃不消了,慢慢跟不上计划。父母总觉得是睿睿不够努力,不愿意吃苦,也苦口婆心地劝过他,一时气急也会打骂他,但说什么睿睿也不干了,只要是上英语课就在课堂上睡觉,只要是跟英语相关的东西全都拒绝,父母真是心急如焚,不知该怎么办。

父母的初心得到的结果是睿睿对英语的彻底放弃。家长和孩子都很努力,却不能实现目标,这是因为在计划实施的过程中存在着误区。

一、计划实施中存在的误区

(一)制定的目标并非孩子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

父母制订计划的初衷是为了帮助睿睿提高成绩,睿睿也很认同,否则不会在一开始那么努力。然而,计划的目标并不是孩子自己能够达到或者想要达到的,因此父母要做的不是直接给孩子定目标,而是先引导孩子想一个“真正”想要达到的目标。

但究竟什么是真正有效的目标?这里有一个SMART原则(其中S=Specific、M=Measurable、A=Attainable、R=Relevant、T=Time-bound):

1.目标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2.目标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3.目标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4.目标是实实在在的,可以证明和观察,具有相关性(Relevant)。

5.目标必须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所以,只有明确、具体、可衡量且有时间限制的目标以及行动,才能真正获得好的结果。对睿睿而言,“要学好英语”这样的目标并非一个有效目标。他需要父母不断与他进行澄清:什么样算是好,获得什么样的成绩算是学习好,英语考多少分才算是优秀。父母要用这样的方式帮孩子梳理出真正有效的目标。

(二)遇到障碍时的错误归因

睿睿的英语成绩本来就不高,父母制订的计划本身对孩子有一些挑战性。但是父母并没有看到孩子的努力,反而觉得孩子吃不了苦,这也会大大削弱孩子的自信心。孩子本来就已在学习的过程中顶着很大的压力,时间一长,他真的会觉得英语可能是自己无法迈过去的坎儿。

所以,当计划执行不下去的时候,如果不是孩子不努力,那可能就是计划本身有问题。由此可见,要么就像无头苍蝇一样不制订计划,彼此相安无事;要么父母和孩子沉下心来一步一步好好做计划,把计划的好处和意义最大化。可想而知,大多数父母还是会选择后者,因为谁也不想让孩子落后于他人。那到底培养孩子分步计划能力的好处都有哪些呢?

二、分步计划的好处

(一)连接现在与未来

与解决问题能力和考虑后果能力相比,分步计划能力又是一个相对更加复杂的过程。有些事情需要单一的步骤来解决,但是还有更多的事情需要一个周期才能完成,面对外界很多不可控的因素,我们需要通过制订计划来帮助自己把事情做得更好。

“未来的我会更加美好”,这是每个人生活的动力,但到底“现在的我”要做些什么以及如何做才能让“未来的我”更加美好呢?其实大多数人心中也没有清晰的答案。为了避免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处乱飞,最好的方式就是能把未来的自己与现在的自己进行紧密连接,而这个过程就是制订计划。这也是为什么作为家长要帮孩子梳理计划,让孩子有规划意识,因为这样才更容易让孩子成为自己以及父母期望中的“优秀孩子”。

(二)让孩子了解时间概念

每个人的左脑右脑有各自的特点,左脑更偏向理性,右脑更偏重感性。而对于小孩子而言,右脑发育更早,左脑通常在四五岁时才开始真正的成长。右脑与左脑最大的区别之一在于右脑偏重感情、直觉,但是它没有时间的概念,这也是为什么小孩子常常把很久以前的事说成“前几天发生”,并且没有周一、周二的概念等。帮孩子梳理计划,实际上也是在帮孩子增加时间感。体验对时间的感受,是孩子心智发展中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制订计划、执行计划的过程也是在帮孩子把一件件事件以时间的先后顺序呈现,这里面所蕴含的价值,绝不仅仅只是让孩子知道要做什么那么简单。

(三)提升孩子的自信

目标的设定,尤其是大目标的制定和完成不仅时间跨度大,还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难”。通常那些需要很多时间积累才能实现的目标也是在外人看来很难达成的,因此,如果孩子能通过父母的引导完成一个个小目标,进而实现一个“大”目标,对于孩子自信的提升是非常有帮助的。

所以说,帮孩子在大目标下分步计划,不仅能提升孩子自我规划的能力,同时也会提升孩子的自信。这些都是孩子今后能够幸福生活的重要基础。

三、父母如何做

(一)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

父母在制订计划之前,需要先考虑孩子现有的水平和能力。目标定得过高会像案例中的睿睿一样无法完成,但是目标定得太低又没有挑战性,所以制定目标时,父母要遵循“最近发展区”原则。

该理论是由苏联心理学家维果茨基提出的,他认为儿童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儿童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一种是儿童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而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计划执行中目标的制定应着眼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为儿童提供稍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儿童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使儿童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该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所以,回到案例来看,父母在制订计划时需要基于睿睿的现有英语水平和他可能达到的英语水平来考虑。睿睿现在的英语成绩一直在及格线上下浮动(以60分为例),这是睿睿现有的英语水平,而睿睿可能达到的英语水平是在原有基础上提升10分左右。如果家长给睿睿定的目标是达到90分,这对睿睿来说难度过大,那么这个目标就需要重新考虑。

(二)不轻易否定孩子定的目标

在讨论目标的过程中,不要轻易否定孩子定的目标。不论睿睿给自己定的目标是英语成绩由60分提高到61分,还是由60分提高到90分,父母都不要急于下判断,否则就与孩子站到了“达成目标”的对立面。不否认孩子定的目标,但是父母可以思考实现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有时候,孩子在思考途径和方法时,自然也会看到目标的不实际性,这时候让孩子自己重新修正就可以了。价值中立是父母引导的前提,不评价目标,只思考路径和资源。

总之,制订计划本身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父母需要清楚制订计划的目的,短期来看是为让孩子形成规则意识,而长期来看是为让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这中间的障碍和困难一定不少,但是父母要相信自己,也要相信孩子,慢慢培养孩子制订分步计划的能力,让孩子觉得有些事情自己还是可以做到的,并且做得很好。

四、父母要如何帮助孩子掌握分步计划

(一)制定有效的目标

之前提到目标的衡量标准以及目标的制定一定得是孩子愿意达到的,所以在分步计划制定目标的过程里父母要让孩子参与进来,表达自己的想法。比如睿睿觉得英语成绩从60分提升到90分太多了,我们就可以先定一个从60分提高到75分的大目标。

(二)制定实现目标的具体步骤

目标确定之后,我们要怎么做?这需要一步一步以目标为导向往下推。睿睿的英语成绩最终目标是要达到75分,这是一个大目标,但我们可以将大目标拆成一个个小目标,想一想为了先提高5分都需要做些什么。这需要睿睿以自己这一段时间的英语卷子作为参考,看看自己哪些地方是丢分比较多的,哪些地方的丢分是可以在下次考试之前通过努力挽回的,从小细节的改变提高小目标的实现率。如果这个过程中孩子的成绩没有达到理想的状态,也并不意味着计划的失败,只能说这是计划的执行过程中必然会遇到的障碍和困难。

(三)考虑实施过程中会遇到的阻碍

我们如果明确了目标,马上要做的就是思考行动,但这里面我们常常会忽略一个问题:行动的目的不全是指向最终的目标,有时行动是为了满足达成目标的一些前提以及克服相关的阻碍。比如,父母可以用开放性的问题问孩子:英语成绩最终要达到75分之前可能存在哪些阻碍。

随着目标的明确,这样的询问更容易给孩子启发——目标的达成一定伴随着跨越阻碍。随着对阻碍和困难的深入思考,孩子便会将目标跟现实的自我水平进行联系,这就是在培养孩子站在不同角度考虑问题的能力。

孩子可能会想到很多困难:客观上,时间不够用、好多题不会;主观上,怕坚持不下来、老想玩游戏。针对这些问题,我们可以思考要做些什么才能够予以解决。也有些困难我们可能想不到解决办法,但它们又是“致命”的困难。这时,我们可以提议修改目标,重头再来。说是重头再来,但是我们的努力并没有白费,在试错的过程中,孩子也学到了合理评估问题并尝试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给计划定一个期限

试想,如果不提障碍只看行动,提高成绩的行动就只剩下好好学习、多做题。只有想到了障碍,行动才会更丰富,目的是帮孩子以及父母获得一种掌控感。这样才会真正地促使家长和孩子行动起来,也增强了孩子在行动过后“因我自己努力而达成目标”的成就感。

学习是一个低反馈频率的任务,每天多做10道题,多久能看到成长,谁也不清楚,但如果孩子是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这种“打怪升级”的感觉便会更加明显,这也会增强孩子落实行动的动机。

根据障碍或困难,父母可以跟孩子讨论出到底需要做哪些事情,同时务必给这些事情加上时间的标准,比如“背10个单词”和“8点前背完10个单词”,“考到年级前10”和“期中考考到年级前10”,这两种描述的激励效果是完全不同的。

当明确以上内容后,行动计划自然就形成了。但是,这里又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则:由孩子自己执行并评价最后的结果。父母陪孩子制订一项计划,执行计划的过程一定有顺利之处和受阻之处,比如定了阶段性标准(成绩)但孩子并未达到。如果这时父母站出来批评或敦促孩子,计划就又一次变成别人的,而不是孩子自己的了。目标是培养孩子制订计划,让孩子自觉落实,而并不是不断督促他去执行。如果孩子就是落实不好,那就需要在下一步进行调整。

(五)计划可以调整

一开始制订计划时,孩子可能会出现把目标定得过大、过程想得有些简单等一系列问题。但家长陪孩子制订分步计划,更多的是希望他掌握制订计划的能力和意识,有效地管理自己,而非仅仅完成计划。因此,相对于成功达成目标,孩子思考计划、执行计划、评价和反思计划的过程才更为重要。

如果在实行计划的一个月后,孩子并没有完全按照目标执行,成绩提升也不多,作为家长只需要思考并问孩子:“似乎我们这次没有达到期望(计划)的阶段目标,你觉得我们现在能达到的目标是什么样的?我们还能做些什么?”父母需要在孩子失败后引导孩子重新定目标,重新制定一个他现在认为可以达到的目标。本来目标的意义就是激励孩子自我成长,如果这个过程中再加入父母的引导和鼓励,计划的实施过程也会更加顺畅。

总之,帮助孩子制订计划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通过目标的设定、计划的执行,以及过程中的不断试错从而重新调整计划,让孩子适应计划到最后让孩子形成习惯。我们最终的目的不只是培养孩子制订分步计划的能力,更是让孩子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

五、总结

今天我们讨论了制订计划的误区,了解了计划的好处,重点是教父母如何帮助孩子制订并实施分步计划,在不断试错的过程中激励孩子勇往直前。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父母是引导者和协助者,而孩子才是最终的决定者和执行者。当孩子面对无数的失败依然能获得对自己、对事件的掌控感时,他就是一个自信、有价值感和成就感的有为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