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章 >>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培养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线疏导心理学研究院

今天我们将分享家长如何通过积极引导和启发孩子,促使孩子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提升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儿童解决问题理论

可能很多家长觉得孩子的个人能力不足,还不能靠自己解决问题,要等到他成年之后才能做到。真的是这样吗?解决问题能力具体指的是什么呢?

解决问题是人类思维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发展心理学研究表明,3个月的婴儿就已经具备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他们在这个时候已经掌握了启发式搜索策略;12个月的婴儿就已经能利用工具来解决问题;到了小学时期的孩子,随着他们解决问题能力的逐渐增长,解决问题的方法也逐渐增多。心理学研究表明,小学时期的儿童会使用更高级的解决问题的方法,随着他们思维的灵活性不断提高,考虑问题也在逐步周全。从婴儿期发展到小学时期,孩子的思维在逐步发展并日益完善,从最开始只能在直接观察事物的基础上进行简单的分析、综合、比较等,发展到能结合自己已有经验,运用理性的思维过程,更加全面和深入地考虑问题。

解决问题的思维一直贯穿于我们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但是很多家长总以为自己的孩子还小,不具备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便习惯性地在孩子成长期间帮助其解决问题。这样不仅不利于锻炼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而且还会让孩子养成对家长的依赖心理,一旦碰到问题就会习惯性地向家长求助,造成孩子解决问题能力的退化。因此,作为家长要善于启发孩子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善于激发孩子解决问题的思维,培养其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理论与现实结合:解决问题的思维对于孩子的意义

现在我们知道了解决问题思维是每个孩子都拥有的,那么这种解决问题的思维除了能够提高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之外,对孩子还有什么意义呢?下面我们将带大家从两个方面来看解决问题思维的作用。

(一)减少逆反行为

一个能够运用解决问题思维来解决问题的孩子,他能够看到问题之间的因果联系,会不断地进行头脑风暴,能够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与那些遇到问题变得冲动、不知所措的孩子相比,能运用解决问题思维的孩子在面对困难和问题的时候,会尝试用多种方法去努力解决问题,而不是靠某种单一刻板或影响很不好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通过大喊大叫、发脾气、哭闹来解决问题。运用解决问题思维的孩子会在日常生活中多思考,这能够帮助他控制不良行为。尤其是在上学阶段,他能够更好地处理人际关系,减少因人际关系问题而发生的冲突行为。

(二)增加成就感和自我价值感

当孩子发现自己可以解决问题,而且这种成功是在没有父母帮助的情况下达到的,他会体验到更多的成就感而增加自信,会感觉自己是有能力的,是可以独立面对问题、克服困难的。这样不仅能够让孩子增强自尊,也会让孩子产生自我价值感,从而增加内部动力。以后当孩子面对问题的时候,他会有更多勇气直视困境、激发自己,产生更多解决问题思维和创造思维,在成长的过程中一步一步向前摸索。

三、家长的心态要如何转变

(一)认可孩子

孩子眼中的世界和我们的是不同的,他解决问题的思维有时会让我们感觉不符合常理,但是我们要学会用肯定的眼光看待他。孩子针对某个问题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之后,不论是什么方法和意见,父母要在第一时间给予孩子认可,不要评价孩子,不要贬低和质疑孩子的方法。因为孩子的自尊心很强,如果你直接否定他给出的答案,就会让他感觉自己解决问题是失败的,这会动摇孩子的信心,慢慢就会让他失去解决问题的动力。父母可以在认可之后,尝试让孩子想出更多的解决办法,保持孩子的连贯性思维,比如对孩子说:“这是第一个办法,我们可以试着想一想,是不是还有更多的方法呢?”

(二)启发和鼓励孩子

我们学会认可我们的孩子之后,该怎么做才能够鼓励和启发我们的孩子产生更多解决问题的发散思维呢?

第一个方法是我们可以尝试设定一系列的问题来引导孩子去解决问题。我们要善于做笨爸爸或笨妈妈,当孩子遇到问题向我们求助的时候,我们可以对孩子说:“妈妈/爸爸好像也不太明白,你看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自己和我吗?”我们要善于启发孩子去思考问题的答案,而不是直接告诉孩子应该怎么做,不要替孩子解决问题,要鼓励孩子自己产生更多的想法。

第二个方法是我们可以用游戏启发孩子的解决问题思维。游戏是儿童的主导活动,也是我们可以用来教育孩子的方法。游戏可以帮助孩子摆脱自我中心化。自我中心化就是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学会理解他人的想法和情感,是发展儿童合作能力和社会能力的基础。

比如,我们可以跟孩子玩一些发散思维的小游戏,让他们说一说一块砖头都有哪些作用,他们可能会对我们说“砖头可以防身,砖头可以盖房子,砖头还可以砸核桃”等。然后我们可以要求孩子说出3个用途,如果想出来更多的答案,可以获得奖励。或者我们可以带孩子玩角色扮演的游戏,家长和孩子互换身份,让孩子帮我们解决如“不想去幼儿园该怎么办”等问题。

(三)有耐心,不大吼大叫

孩子产生解决问题的思维并做出行动之后,我们需要注意的是要有耐心。比如看到孩子在组装一个模型,当孩子还在思考下一步怎么做的时候,有些急躁的家长可能就会直接拿过模型来帮助孩子组装了。孩子做事慢一点、思考慢一些都是正常的,这个时候父母要注意尊重孩子,耐心地看孩子组装完玩具,因为他总会给你意想不到的惊喜。

在保持耐心的同时,家长还需要做到的是控制自己的情绪,不要对孩子大喊大叫,更不要用自己家长的权威来压制孩子。比如在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孩子做了好几次还在出错,遇到这种情况你该怎么做呢?在网上一些视频中,家长在这种情况下实在生气,就直接对孩子大声喊叫“你怎么这么笨啊!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但这样做会让孩子逐渐失去解决问题的信心,也会让孩子因害怕家长的吼叫而放弃自己解决问题。

四、家长怎样引导孩子

我们结合之前的案例来看一看。睿睿提起在学校与朋友吵架的事,在爸爸的引导下,他能够理解朋友的情绪,也能领悟到朋友的需要是希望得到理解:他是因为真的腿疼才不想跑步,并不是要装病逃避。

那爸爸要怎样引导孩子,才能让孩子自己想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呢?

(一)觉察自己

1.理解在事件中自己的感受。

2.通过这件事,了解自己的需求。

3.明确自己希望对方怎么做,才能够满足自己的需求。

4.想一想应如何与对方沟通,让他能满足自己。

这其中包括明确自己的需求、自己当下的情绪。比如当我们的孩子和朋友发生矛盾的时候,我们可以引导孩子说出:发生了什么问题?你对这个事情有什么需求?之后表达现在是什么情绪。

【案例】

爸爸:“上次说到这件事情,听起来你和朋友都是受害者,你愿意说说当时你的感受吗?”

睿睿:“当他大声骂我死胖子的时候,我特别害羞、尴尬,还很生气。”(引导孩子理解自己的体验与感受)

爸爸:“嗯,因为有那么多人盯着。还有什么感受吗?”

睿睿:“想忍着不吵架的,但没忍住。”

爸爸:“努力忍了却没忍住,好像是什么力量把你的努力冲散了。”

睿睿:“对,我听到‘死胖子’,我就很难受。我是很胖,是长得不好看,但是我也不想被人嘲笑,因为我虽然胖,可我也有优点。"

爸爸:“所以你希望自己的优点也能被人看到。”(帮助孩子理解自己的需要)

睿睿:“对。”

爸爸:“我明白了,在这件事情中,他骂你死胖子,你感觉到被羞辱,很尴尬和生气。你需要的是你的优点被看到,甚至能盖过你的缺点,被大家重视。”

睿睿:“对,就是这样。”

爸爸:“那么,你希望朋友怎么做呢?”

睿睿:“我希望他能跟我道歉。还有就是,承认我虽然胖,但是我也有优点。”

爸爸:“好的。”

接着,父母引导孩子说出自己有什么解决办法。可以引导孩子一个一个地将方法说出来,我们可以告诉孩子尽可能多地想方法,如果一个方法不管用再想其他的方法。

(二)觉察他人

1.理解对方在事件中的感受。首先,我们要让孩子尝试说出对方的感受。

2.通过这件事,了解对方的需求。

3.假设对方需要孩子自己怎么做。

【案例】

爸爸:“那么你还记得上次我们讨论在这件事里你朋友的感受和他的需要吗?”

睿睿:“他感到很委屈、生气,甚至有点恨。他需要的是被朋友理解。”

爸爸:“那么,你觉得朋友希望你怎么做呢?”

睿睿:“他希望我能跟他道歉。”

爸爸:“还有吗?”

睿睿:“还有就是,承认他虽然腿疼,但是仍然想要坚持跑步,他很坚强。”

爸爸:“好的。”

(三)提出方案

看到了彼此的感受和需求,接下来就是要引导孩子自己想出办法,既能够照顾到自己的需求,又能满足对方的需求。

可能到这里,家长就开始快速转动脑筋思索两全其美的方法了。其实,今天的主题不是让你帮孩子想办法,而是提醒你,孩子自己无论想到什么样的办法,你都不要去评价对错或方法是否有效,而是去接纳、尊重以及与他一起承担后果。

【案例】

爸爸:“他需要你理解他、给他道歉,而你也需要他理解你、给你道歉,这事有些难办了,你有什么好办法吗?”

睿睿:“我去道歉。告诉他是我的错,我不应该误解他还骂他。”

爸爸:“这是可以解决一方面的问题,还有别的方法吗?”

睿睿:“要么就是我不跟他道歉,我直接说他当着所有人的面骂我,这很伤人,而且这让我感到羞耻和生气,希望他可以跟我道歉,然后以后不要这么做。”

爸爸:“这个方法能满足你的需要,看来你已经想到两种不同的方法了,还有别的吗?”(不要评价孩子方法的对错,而是去接纳、尊重以及与他一起承担后果。目标是培养孩子独自解决问题的能力)

睿睿:“我先跟他说我对他的要求,希望他以后不要骂我死胖子,能够尊重我,还要承认即便我长得胖,但是我也是有优点的。然后我再跟他道歉,我没有理解他。”

爸爸:“这个方法听起来好像能满足你们两个人的需要,你还能想到别的方法吗?”

睿睿:“要么就是我先跟他道歉,因为毕竟是我先做错的,理解他不是要偷懒,承认他的坚强。然后说我对他的要求,希望他以后不要骂我死胖子,能够尊重我,承认即便我长得胖,但是我也是有优点的。最后,我提出来我还想继续和他做朋友。”

爸爸:“这个方法听起来很周到。”

睿睿:“爸爸,那我这么做了,他就真能给我道歉吗?我们还能继续做好朋友吗?”

爸爸:“这个我就不知道了,我们没有办法控制和准确预测一个人的行为。但是无论他会怎么样,你都可以来和我一起商量着解决问题。我很高兴你愿意和我这样讨论你的困惑。”

睿睿:“好。”

在这个过程中,无论孩子自己想到什么样的办法,爸爸都没有评价对错以及是否有效,而是去接纳、尊重以及与孩子一起承担后果。

五、总结

激发孩子的发散思维,培养孩子的思考能力,是每个家长的必修功课。家长能做到的就是学会认可孩子,不批评、不指责孩子,启发和鼓励孩子,同时要做到对孩子有耐心,不大喊大叫。家长做到这些之后,还要去积极引导孩子,教会孩子对方法作出判断和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