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我们学习了父母要帮助孩子读懂他人的情绪,可能有的父母会觉得,读懂情绪就是察言观色,还会担心如果教自己的孩子学会看别人的脸色后去附和别人,这样会不会让孩子失去自我。其实,如果只是去看别人的脸色而不照顾自己的感受,正是低情商的表现,反而更应该去学习如何感知、调节和管理情绪,并让情绪为人们服务。
今天的分享,是在学习读懂他人的情绪的基础之上,理解他人的动机,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
哈佛大学的罗森塔尔教授是专注于研究建立和谐人际关系的学者。他发现,和谐的人际关系必须具备3个因素:彼此的关注、共同的积极情绪、一致性或同步性。
(一)彼此的关注
彼此的关注是第一个基本要素。当两个人的注意力都能集中在对方的语言和行为上时,说明他们产生了共同的兴趣,从而达到知觉一致。这种双向的注意力是产生共同情感的前提。保持和谐人际关系的很重要的品质就是具有同理心,也就是交流双方能够体会彼此的感受。彼此关注的表现,就是能够全神贯注地听对方诉说,能理解对方表达出来的情绪,也能领会隐藏在情绪、行为背后的动机。
(二)共同的积极情绪
第二个要素是共同的积极情绪,具体指的是交流过程中的人们感觉彼此都非常积极热情。这种积极热情不是用口头语言表达的,而是主要通过身体语言传达出来的信号,比如人的肢体动作、表情和语调。想象一下,当你和一个人说话的时候,对方会有两种反应,一种是专注地看着你,并且及时地回应,甚至给你传达一些积极的反馈;另一种反应是对方的眼睛总四处乱转或看着别处,回应的话语只有“好”“是”“知道了”。毫无疑问,第一种反应方式令你感觉更好,并且对这个人的评价更高,因为你收获到他对你积极的关注和积极的反馈;甚至是在被批评的情况下,如果能接收到积极情绪,被批评的人也能心悦诚服。
在一项心理学实验中,心理学家让被试者完成一项高难度任务,然后把他们分为两组去接受批评。第一组的管理人员刻板严厉地批评了被试者,而第二组的管理人员虽然直言不讳地批评了被试者,但是运用了热情而积极的表情、语气和动作。在之后的访问调查中,虽然同样是受到了批评,但第二组的被试者仍然觉得整个交流过程非常愉快。
(三)一致性或同步性
一致性指的是在交流过程中,不自觉、不加控制地与对方的情绪、表情甚至是动作保持一致。双方下意识的动作和习惯越是一致,交流的效果就会越好,他们彼此的印象也会越好。如果缺乏一致性,那么交往中的人们就会感觉不舒服,可能会出现不合时宜的回答或者尴尬的冷场。
这种不自觉的一致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它使人们能通过关注就能与别人有相同的情绪感受,甚至做出相同的动作。比如,你在楼道里刚一转弯,迎面就遇见一个人对你满面笑容地擦身而过,这时你还来不及思考,甚至来不及感受,但是你的嘴角已经很不自觉地向上扬起,冲他微笑。这种单纯模仿反应,就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一定要指出的是,这里的保持一致现象绝对是不自觉的。如果总是故意去模仿对方,那么很可能招致对方的讨厌。
关注情绪和动机,传达积极情绪以及不自觉地与对方保持一致,这3点之间的关系是层层递进的。首先得要能懂得对方的情绪和动机,才能判断是否与自己一致,或者我们说“有缘分”“确认过眼神”“是志同道合的人”,才能进一步传达出积极情绪。彼此相互想要更进一步地交流,镜像神经元互动频繁,就使得两个人的步调看起来一致。
所以,要想让孩子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首先就要让他在与人交流的过程中学会真诚地关注他人,理解对方的情绪和领会对方深层次的动机。这一步是最基础的,也是父母能帮助孩子的。
接下来,我们来学习如何培养孩子读懂他人动机的能力。
动机指的是激发和维持人们的行动,并将使行动导向某一目标的心理倾向或内部驱力。简单来讲,动机就是一个人做一件事或一个行为的“出发点”,当然也可以理解为意图。教孩子明白对方的意图,才能真正地帮孩子收获到更好的人际关系。
(一)读懂动机的意义
相信很多家长都遇到过这样一个情景:两个孩子在一起玩,尤其是男孩子,经常会玩一些打闹性质的游戏,你用手捅他一下,他用手捅你一下……逗着逗着,两人越来越用力,便打了起来。原本的“游戏”变成了“战争”,这种情景在孩子,甚至是青少年中都很常见,但为什么成年人之间很少发生类似的事呢?答案很简单,作为成年人,当我们开始感觉到对方“玩闹”得过分的时候,会很快意识到对方“并不一定是有意”的,于是并不会用“反击”来回应;而对于小孩子来说,我“被打了”后会很生气,于是反击。在这个链条的反应中,孩子并没有对对方动机进行分辨。“我并不思考你是否是善意的,只要不舒服就回应”,这是小孩子的状态,但在真正的社会交往中,读懂动机才是“成熟”的重要表现,也是孩子未来收获更好的人际互动的一剂良药。
(二)读懂动机,先要明白需要
一个人的动机是在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当人的某种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它会推动人去寻找满足需要的对象,从而产生活动的动机。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的情绪,去得知他的需要有没有被满足。同时,当我们去寻找一个人做一件事情的动机时,可以先想一想,通过这么做他能满足自己什么样的需要。
(三)从情绪看到需要是否被满足
人的需要得到满足时的情绪:兴奋、喜悦、欣喜、甜蜜、精力充沛、兴高采烈、感激、感动、乐观、自信、振作、振奋、开心、高兴、快乐、愉快、幸福、陶醉、满足、欣慰、心旷神怡、喜出望外、平静、自在、舒适、放松、踏实、安全、温暖、放心、无忧无虑。
下列词语可用来表达我们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时的感受:害怕、担心、焦虑、忧虑、着急、紧张、心神不宁、心烦意乱、忧伤、沮丧、灰心、气馁、泄气、绝望、伤感、凄凉、悲伤、恼怒、愤怒、烦恼、苦恼、生气、厌烦、不满、不快、不耐烦、不高兴、震惊、失望、困惑、茫然、寂寞、孤独、郁闷、难过、悲观、沉重、麻木、精疲力尽、萎靡不振、疲惫不堪、昏昏欲睡。
【案例】
睿睿放学回到家里,自己一个人闷闷不乐,关上房门就不出来了,爸爸妈妈也叫不开门,很着急,问了他半天,才说是和同学闹矛盾了。
孩子遇到困难、矛盾和冲突时,总是不擅长向父母诉说的。父母往往看在眼里,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不知道怎样帮助孩子解决困境。
(一)接纳孩子的情绪
孩子在交朋友时遇到了困难,他的心里一定是不好受的,有生气和委屈,也有担心和忧虑,更有郁闷和忿恨。这么多的情绪堵在心里,他是无法去判断和解决问题的。所以父母首先需要做的是接纳他的情绪。那该如何接纳孩子的情绪?倾听与简单回应,表达你与他的共情。
【案例】
爸爸:“孩子,你看起来不高兴。”
睿睿:“我和同学吵架了。”
爸爸:“哦,吵架了?”
睿睿:“哎,我烦着呢。”
爸爸:“这事是挺烦的。”
睿睿:“哎,就是……”(孩子沉默,家长不语)
睿睿:“他说他不喜欢跑步,下午体育课又得跑,他腿疼。我说我也不喜欢跑,太累了。他就说‘我是腿真疼,但你是真胖,咱俩不能同日而语’。我听了这话本来没想跟他吵架的,但不知道怎么说着说着就吵起来了,他后来声音可大了,还骂我来着,同学们都看着我。哎,真郁闷。”
爸爸:“是挺郁闷的。”
睿睿:“哎,对啊,我特别生气,他骂我死胖子,有的同学也学着他骂我,哎呀,太讨厌了,那么多人看着……”
爸爸专注地陪着睿睿,点头不评价,最多就是回应“嗯嗯”“哎呀”“是啊”,让孩子慢慢发泄情绪,直到感觉到孩子慢慢平静下来了为止。可能孩子说着说着还有反复,又激动起来了,那就继续这个过程,直到他真的彻底平静下来了。
(二)收集信息
在孩子慢慢恢复平静的过程中,他就会跟你诉说很多信息。这时我们可以边听边总结归类信息,大致包括以下3个方面。
1.客观信息
在什么场合、什么样的时机,遇到了什么事,在这种情况下的行为标准是什么。
2.主观信息
他的表情是怎么样的,语音、语调、语气是怎么样的,他的动作是什么样的。
这里要注意的是,客观和主观的信息都是围绕着对方来说的,即对方在一个什么样的时机场合下,遇到了什么事、心理发生了什么变化、产生了什么情绪、做了什么动作等。
3.对方行为的频率
在解读的过程中,我们还要帮助孩子区分对方行为的频率。分析一下是惯性行为——他总是这么做,还是临时性行为——只有某一两次这么做。
如果只有某一两次出现这种行为,就可以多关注对方遇到的事情和所处的环境方面的信息。如果一个人总是出现这种行为,就要多关注这个人的性格类型和成长环境方面的信息。
但是在收集信息的过程中,要注意尊重、接纳孩子的情绪,只是描述事实,避免去评价和指责孩子。
【案例解析】
睿睿:“我都不想去上学了,一想到要见到他,我就特别烦,但是我也不想吵架。”
爸爸:“听起来你们是课间休息的时候在教室里吵的架。”(寻找客观线索:
时间,地点)
睿睿:“对,中午午休的时候。”
爸爸:“那时教室里正是人多嘈杂的时候,大家上了半天课挺累的,也正是放
松的时候。”(在这种情景下人的行为标准)
睿睿:“对,我们都在聊天呢。”
爸爸:“这时候谁说话稍微大声点,所有人都听到了,所以他突然大声说你是
真胖,你肯定特别尴尬、羞愧和生气。”(肯定孩子的情绪合理性)
睿睿:“对啊,他就突然那么大声说我。”
爸爸:“这时候本来是讨论下午跑步的事,发生了什么事?他为什么突然这么说你?”(继续探索客观事实)
睿睿:“我不知道。”(遇到阻力——孩子不愿意说的部分,就先不继续收集
客观信息,转而收集主观信息)
爸爸:“他总是当你面说这种话吗?”(惯性行为,多注意孩子性格或两人关
系的信息;临时性行为,注意孩子遇到的事情的信息)
睿睿:“那倒不是,我们平时关系还是挺好的。”(临时性行为)
爸爸:“对啊,听你说过你们一起玩得挺开心的。”
睿睿:“嗯,他之前还帮过我,当然我也帮过他。”
爸爸:“当时他这么说你的时候,他脸上的表情是怎么样的?”(收集客观原因)
睿睿:“我想想,他的脸红红的,我觉得他生气了。”
爸爸:“很奇怪,你们不是正在聊天吗?他为什么会突然生气了呢?”
睿睿:“因为……因为我说他是为了不想跑步而装病。所以,可能他就生气了。”
爸爸:“哦,他听到别人说他为了逃避跑步而装病,他心里会很生气。你觉得他还可能有什么样的感受?"(不急着给孩子讲道理,继续收集信息,同时帮助孩子练习同理心)
睿睿:“我不知道。”(因为内疚而生气,不想继续探索)
爸爸:“嗯……"”(静静等孩子一会儿,微笑着关注他,给他点时间、空间)
睿睿:“我觉得他也会尴尬和委屈。”
爸爸:“我现在内心非常激动和骄傲,因为你能站在别人的角度去考虑别人的感受,这件事并不容易,但是你努力做到了。”(找到孩子付出的努力与优点,进行肯定)
睿睿:……(不好意思的沉默)“其实我说他,是因为我自己也想过装病不跑步,但是我不敢,我以为他敢呢。”(这就是孩子内心的投射,并非是孩子有恶意)
爸爸:“哦,我明白了,其实你是激动地发现了一件你想做而不敢做的事,你想去证实一下是不是他敢做。”(在问题中找到孩子身上的资源,把尊严还给孩子)
睿睿:“对对,我本意不是要故意伤害他。”
爸爸:“真是一个太巧合的误会了。”(做一个总结,把重点放回信息的收集上)“好,我们现在收集了很多信息呢。客观信息有:在人很多的休息时间、你们正在聊天放松、突然你说他装病、他说你胖、两人就吵起来了。主观信息有:他看起来脸红红的、他的声音突然变得很大。”
睿睿:“对,对,就是这样。”
(三)解读信息
1.他的这种表情和动作表达了他怎么样的心情?
2.这么做说明了他有哪些需要?
3.事件是否与他的需要匹配?
4.同理心:如果是我,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5.我有了这种感受,我会怎么做?有几种方法?
让我们继续看下面的案例。
【案例】
爸爸:“现在我们俩来玩一个游戏,导演一个侦探解密的视频片段,我们仔细观察收集到的这些信息,看看事情的真相是什么。”
睿睿:“好的。”
爸爸:“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是什么?主人公是谁?你们俩在干什么?其他同学都在做什么?”
睿睿:“中午休息的教室里,所有人在一起聊天放松,主人公是我和我的朋友,我们在聊下午都不想跑步,他说到他的腿疼,我说你是不是装的。”
爸爸:“好的,镜头拉近,此刻,他的表情和动作是怎么样的?”
睿睿:“他顿时僵在了那里,脸上瞬间红了,他沉默了一会儿。”
爸爸:“你觉得他心里有什么感受?”
睿睿:“他觉得委屈、尴尬、生气。他心想:‘你怎么能这么想我?’”
爸爸:“然后他做了什么?”
睿睿:“他说:‘我是腿真疼,但你是真胖。’”(解析对方的表情和行为)
爸爸:“他这么说,说明他遇到了什么事情,需要什么呢?”(引导孩子理解对方行为背后的需要)
睿睿:“他腿疼了,需要休息,他怕老师误解他,需要被理解。”
爸爸:“那他听到‘装病’,有什么感受?能否满足他的需求?”(探讨事件是否与他的需要相匹配)
睿睿:“他被冤枉了。他心里会委屈、生气,有点恨。”
爸爸:“他心里有这种感受,会怎么样做呢?”
睿睿:“会报复我,说我胖。”
爸爸:“如果你是他,你遇到这种事,你心里会有什么感受呢?”(同理心:如果是我,我会有什么样的感受)
睿睿:“我就是遇到了,他说我是真胖,我特别生气。别人也一起说我,我特别委屈、难受。”
爸爸:“那你这么难受,会想做什么?”(你有了这种感受,你会怎么做)
睿睿:“我生气,我也报复他,骂他。”
爸爸:“然后他有什么感受,会怎么做?”
睿睿:“他被骂了,他也会更加生气,骂我死胖子。”
爸爸:“听起来,你们俩是因为一样的原因一样地生气,并且陷入了一个奇怪的恶性循环里。每个人都生气,都觉得是对方的错。”(这时家长没有评价孩子,而是继续分析客观事实)
睿睿:“对……其实我觉得一开始是我的错,但是现在我也特别难受、特别生气。我不想和他道歉,我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爸爸:“我明白了,睿睿,你今天做得已经非常棒了,可以了,我们先来总结一下。
“首先,你在自己都被骂了的情况下,还能耐心地、冷静地、理智地探讨这件事情。你付出了很多努力,这非常不错。
“其次,你不仅能够看到自己的感受,还能看到伤害你的人的感受。这一点叫大度。
“然后,你能领悟到他做这件事的动机是他不被理解。这一点叫有洞察力。
“最后,你能说出一开始是你自己的错,这是在接纳自己的过失。这说明你有勇气,更有智慧。
“我们今天有了这么多收获,已经很不错了,接下来我们需要想想怎么解决这件事。咱们先都不要着急,先休息一下,想一想,以后再找机会一起商量看看。”
爸爸最后的总结,肯定了孩子的努力,强化了孩子的成长,更塑造了孩子的尊严。同时,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个过程中,爸爸结合了之前章节中强调和提出的很多方法,如让父母自己先平静下来,接纳孩子的情绪,不评价、不指责,不断地肯定孩子的付出,科学地赞美孩子,给孩子试错的机会,放手培养孩子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等。
讲了这么多,可能有些家长觉得这个例子太过理想化,自己的孩子做不到。其实,大家不必按这个例子去要求孩子,因为以上这个例子也是将家长和孩子几天的沟通合并在了一起的,同时,家长的态度和使用的方法也是经过多次准备和练习的。
(四)保持家长的态度
从爸爸和睿睿的对话中,我们可以分析一下:爸爸对待这件事的态度是怎样的?
1.用澄清代替评判
首先,了解孩子发生了什么,不着急下判断,便于了解事情的全貌。
2.用好奇代替解释
好奇孩子的感受,想知道孩子内心的想法。卡在哪个点,就把那个点拽出来。了解他的需求,而不是急着解释孩子是怎么想的。
3.用“可能性”代替“事实”
孩子有他自己的解读,我们承认有这种可能性,不执着于追求唯一的事实真相。
(五)保持日常的练习活动
我们在生活中,也可以多和孩子一起进行一些活动,去练习观察人的面部表情、肢体语言,去试着猜测他内心的需要和动机,以及他下一步将采取的行动。幼儿园阶段的孩子可以通过读绘本来进行练习,小学阶段的孩子可以在看电影时把声音关掉,然后观察人物的表情、动作。当然,我们也可以借助一些帮助提升情商的儿童读物,更多地练习掌握这项能力。同时,也可以多玩上述这种侦探解密的游戏,去逐步收集信息,解读人的情绪和动机。
家长帮助孩子解读动机的重要意义是促使孩子拥有和谐的人际关系,解读动机需要5步:接纳孩子的情绪;收集信息;解读信息;保持家长的态度;保持日常的练习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