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走来,不断学习,能够看到父母和孩子的变化,还有他们之间互动的变化。在这个良性循环互动过程中,父母和孩子之间的关系逐渐变得柔和起来,不再针锋相对、相互伤害,而是看到彼此的付出和感受,接纳彼此的种种。这个过程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挣扎,有痛苦。为了让这个良性循环变得更加稳固、更加顺畅,我们需要继续保持积极心态,笑对生活的酸甜苦辣。
(一)家长在不知不觉中发生变化
当您仔细阅读过之前的分享以后,作为家长,你已经了解到要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情绪,掌握了调节情绪的方法,并开始重视孩子的感受和情绪。这样有利于家长及时发现孩子的内心需求、觉察孩子的困难、和孩子一起想办法度过困境。
在孩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家长要鼓励孩子勇敢踏出第一步,并不断肯定、赞赏孩子成功做到的部分。同时,当孩子遇到事情跟家长诉说时,家长也能做到先倾听,努力澄清孩子说的内容,并且不作任何评价,也不着急给孩子建议和意见。
当孩子遇到困难时,家长要用积极的归因风格去寻找原因和解决方法,进行客观归因,看到问题原因以及了解孩子当时所处的外部环境后,帮助孩子建立乐观心态,保持良好的抗挫力,增强孩子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当孩子对成功进行内归因时,会把成功理解为自己努力的结果。家长需要看到孩子的努力和付出,并及时给予肯定。在孩子犯错时,帮助孩子总结错误,指出具体的失当行为,而不是认为孩子的个性本来就是这样的。
(二)孩子的变化
家庭教养中父母任何一方的改变都会带动家庭的改变,更会带动家庭其他成员的变化。当家长发生上述变化时,孩子会有哪些变化呢?
当孩子发现家长能够倾听自己讲话,能够控制脾气不对自己吼叫,孩子也会控制自己的情绪,慢慢向家长敞开心扉,诉说自己的困扰。
当孩子的努力能够被家长看到并肯定时,孩子就能感受到家长和他是平等的,合作意识就会增强,也更愿意遵守规则。当孩子越来越多地得到父母的支持和帮助时,孩子也会越来越独立,更多地展示自己的优势和能力。孩子发生变化的过程就是习得的过程,他付出努力,也收获回报,这也不断增强了他的自尊。接下来,家长需要做的就是在强化环节强化孩子的自尊、强化他的努力、强化他的回报,让孩子感受到自己在进步、在改变、在成长。这个过程就是养成习得性乐观的过程。
什么是习得性乐观?如何帮助孩子养成习得性乐观?
以孩子学习为例。当孩子长期坚持努力、认真学习也没能获得很好的成绩时,他就会产生不恰当的自我归因,会认为是自己的智力不够高,不够聪明,不适合学习。久而久之,这样的认知模式就会被发展到生活中,这种不合理认知就会得到强化。比如,默认自己的智力提升不上去,不适合学习,学习上也不会出彩;消磨自信心,不敢再去尝试,降低对自己的期待,甚至产生厌学情绪等等。孩子这样的发展模式在心理学上叫作“习得性无助”。
“习得性无助”这一概念是由前美国心理学会主席、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教授提出的。他通过一个实验研究证明了“习得性无助”的形成过程。
该实验具体的过程是:把小狗放在笼子里并关上门,无论它用什么办法都无法逃脱牢笼,只要铃声一响就会遭到电击。小狗刚开始还会想各种办法逃脱,但是每次依旧会被电击。经过一段时间,小狗听到铃声后,便会趴在地上开始发抖呻吟。甚至是只听到铃声,没被电击,小狗也会发抖呻吟,以至于到最后把笼子门打开,小狗听到铃声后也会趴在笼子里发抖呻吟,并不会试图从开着的门中逃脱。这个过程,就是小狗的习得性无助发展的过程。
“习得性无助”指因为重复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不再寻求改变的行为。
不过,马丁·塞利格曼一生最卓著的贡献并非是发现了习得性无助的现象,而是提出了“习得性乐观”。他认为,如果无助感是可以习得的,那么幸福感也是可以通过习得强化的。
因此,他建立了积极心理学,这是一门采用科学原则和方法来研究如何获得幸福的课程。他也主张用习得性乐观来对抗习得性无助。
强化孩子的积极改变,就要运用习得性乐观的理论。孩子在努力的过程中积淀了自尊和自信,但这个时候他还不确定自己这样做是否真的合适,他需要外界的反馈。收到父母确定的反馈,孩子便会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确认和认可。
强化孩子积极改变的方法就是在平时生活中把孩子的成长和变化总结并记录下来,及时反馈给孩子。当我们和孩子遇到困难时,也要坚持看到积极的可能性,寻找多种解决方案,看到孩子身上的可能性,也帮助孩子看到全新的自己。
(一)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
在日常生活中,细心观察孩子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反馈给他。比如孩子的洋娃娃玩了两年,还保持得和刚买来时一样,这说明孩子在玩时一定很爱惜这个洋娃娃,玩的过程中也很小心,所以洋娃娃才能像刚买时一样新。这里就可以总结出孩子几点优秀的品质,如爱惜、自律、爱干净等。孩子可能不会自己意识到这些品质,而家长将这些品质告诉孩子,孩子就会知道原来自己的这些做法是因为自己拥有这些品质,无形中提升了对自己的积极评价。
再比如,孩子近期完成作业的时间提前了20分钟,这一点孩子自己可能会忽视。那么,家长就可以这样提示孩子:“妈妈看到你最近都提前写完作业,看来你对这部分的知识点已经熟练掌握了。”孩子在得到这样的确认后,也会坚定自己对这部分知识的掌握程度,可以将注意力集中在其他知识点上。
(二)为孩子创建做事的空间
家长可以通过给孩子布置任务,为孩子创建做事的空间。当孩子投入到具体任务情境并表现出进步的时候,家长就可以借此机会赞赏和肯定孩子,予以正面反馈,强化他的自尊和自信。
比如在养宠物的家庭中,找一个合适的时间段让孩子负责照顾宠物的饮食:“我和爸爸白天不在家,狗狗的餐食和饮水就交给你了。”给孩子帮助父母的机会,如“爸爸要给自行车打气,你找一找打气筒给爸爸拿过来吧”“周末到奶奶家,帮奶奶做家务”。
(三)让孩子听到家长的正面反馈
生活中,家长彼此之间多交流孩子的积极变化,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同时,创造机会让孩子无意间听到家长之间的交流,听到家长对他的正面评价,但无须刻意表演给孩子看。让孩子无意中听到,意思是尽量不要当面评价孩子,哪怕是说优点。经常说的话,孩子会怀疑家长的目的到底是在表扬他,还是在要求他。
比如开完家长会,家里一定会交流家长会的内容,就可以安排时机让孩子有意无意听到你们的对话。
爸爸:“今天老师在家长会上特意表扬了我们家孩子,说他每次做完游戏都能主动收拾活动道具。"
妈妈:“是呀,咱孩子确实特别积极主动,昨天还帮我丢垃圾呢。”
爸爸:“是嘛,孩子一点点大了,越来越懂事了。哦,对了,今天有几个家长
也夸我们家宝贝了,说他性格活泼开朗,特别受人喜欢。”
(四)让孩子记住第一次体验的时刻
第一次体验是一个很珍贵的时刻,也是遇到最大困难的时刻。帮助孩子记录下来,能够帮他在再次遇到挫折时,用曾经的成功经验来鼓励自己继续努力。如第一次做蛋糕的时刻:“你刚刚奶油涂抹得非常均匀,虽然前面几次有点不均匀,但是你非常耐心地克服了,越做越好了。花式造型也很逼真,真的很不错哦。”
又比如,孩子:“今天体育课的活动竞赛上,老师说我协调性不好。”
爸爸:“你小时候走路学得挺快的呢,比同龄的孩子都学得快。而且,你学骑自行车的时候学得也挺快的,骑得很平稳,这也是协调性好呀。可能某项体育科目是你不擅长的,但不一定是你的协调性不好,多练习这个科目,相信你一定能有所提升。”
孩子成长过程中,会经常面临自我怀疑、自我否定的时刻,也会随时面临他人的质疑与轻视。家长习得性乐观的态度是孩子自信成长的一剂强心针,以爱和理解为底色的教育,必将孕育逆境重生的复原力,给予孩子更强大的力量和勇气去面对成长中的荆棘。
习得性乐观并非要消除消极、盲目乐观,而是在人和事当中找到积极的一面,
接纳消极的一面。以上所有这些都是为了让孩子养成习得性乐观,我们要相信:积极乐观的家长,才更有可能培养出积极乐观的孩子。
“习得性无助”实验帮助我们认识到孩子消极行为的反应模式及建立过程。战胜习得性无助,需要我们帮助孩子养成习得性乐观,从而获得习得性幸福,创建美好未来。帮助孩子养成习得性乐观的方向,就是强化孩子对自己的积极期待,强化孩子的自尊和自信。方法可以参考以下4点:帮助孩子看到自己的进步,为孩子创建做事的空间,让孩子听到家长的正面反馈,让孩子记住第一次体验的时刻。方法简单,做起来却很有效。话不多说,让我们行动起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