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章 >>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 在线疏导心理学研究院

培养孩子的独立能力,就是要帮助家长把肩上的孩子放下来,手拉手一起走,然后有一天放心地放手,让孩子展翅高飞。因此,我们今天想要分享的重点是放手,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让他有一天离开我们的时候,能自己独当一面。

如何帮助孩子成为一个独立自强的人?让他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经历各种问题带来的心理冲突,在自己的错误中得到成长。这些大道理要实施起来并不容易,却是解决育儿路上各种“疑难杂症”的“灵丹妙药”,是真正让家长一劳永逸的核心策略。

一、独立性

独立性(又叫自主性)是指依靠自己的力量实现自己合理选择目标的愿望和能力,由自我依靠、自我主张、自我控制3个维度组成。

自我依靠:遇到事情,第一时间是想要自己去解决,而不是去依赖别人。

自我主张:通俗来讲就是凡事都有自己的主意和想法,而且不会轻易被别人影响。

自我控制:指的是为了能够实现自己的主张,能够控制自己的行为,使之向自己的想法靠近。

培养儿童的独立性有利于儿童责任感、自信心等品质的形成,更有利于儿童面对未来的挑战和压力。家庭作为儿童成长的第一环境,对儿童性格的塑造和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因此,在家庭教育中培养儿童的独立性至关重要。

其实,孩子培养独立性的关键年龄在3~6岁。如果过了这个年龄阶段,孩子最基本的自理能力很弱,并且自我依靠、自我主张和自我控制能力也不强,那就说明这个孩子的家庭养育环境需要改变,父母在自己的心态和行动上需要做出很大的调整。

我们先来看看能够培养孩子独立性的家庭环境。

二、家庭环境对独立性的影响

一项关于独立性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家庭的亲密度、娱乐性和组织性对儿童的独立性有很大的影响。

(一)亲密度影响自我控制能力

亲密度指的是家庭成员之间的感情和尊重。我们在前面的内容设置了停止训斥、争执,看到孩子的优势,合理建立规则,管理自己的情绪等主题,都是为了帮助大家在家庭中建立良好的亲密度。研究表明,家庭的亲密度影响着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当家庭成员之间相亲相爱、彼此信任支持时,家庭的向心力和凝聚力更强,孩子在非常小的年纪就更愿意控制自己的行为来适应整个家庭,也会在家人的支持中汲取更多自我控制的力量。

(二)娱乐性影响自我依靠能力

娱乐性指的是家庭成员通过集体娱乐活动收获积极情绪,彰显了家庭欢乐气氛的重要性。我们在之前的分享中也提到过,抚养出优秀孩子的7个家庭其中一个相似的特点就是家庭的欢乐气氛。娱乐性会影响孩子的自我依靠能力。在娱乐性强的家庭中,成员之间的地位往往更加平等,因为他们的身份常转换成彼此的玩伴。因此在娱乐活动中,父母会给孩子更多的空间去寻找属于自己的快乐,而孩子们也更依赖自己的感受。

(三)组织性影响自我主张能力

家庭的组织性是指家庭中的边界感和规则意识。这种规则意识不只是针对孩子的,而且是需要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很有默契地去遵守的。一个家庭中有良好的边界感,孩子就有很强的安全感,他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就能在自己的边界之内获得最大限度的自由和权利,因此孩子的自我主张能力也能更好地培养起来。

三、父母能做的事情

除了家庭氛围的培养,我们还会给大家介绍一些在细节上可以注意的事情,帮助大家培养孩子的独立性。包括: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尊重孩子的努力,不问太多问题,别急着告诉孩子答案,鼓励孩子自己找方法,不要否定孩子的梦想。

(一)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别轻易说“不”

一个家庭中有良好的边界感,孩子就有很强的安全感,他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那么我们就可以在不侵犯边界的情况下,给孩子更多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

比如让孩子选择要半杯牛奶或是一杯,让他选择自己要穿的衣服。对孩子来说,每个小小的选择都会让他有机会控制自己的生活。

此外,当我们在约束孩子的某个行为的时候,也可以用给孩子多一个选择的方式,使孩子感受到父母对他权利的尊重。试想一下,不管你是要求孩子无论有什么理由都必须现在练琴,还是给孩子选择,让他自己决定练琴的时间,其实都可以达到一样的目的,两者的不同在于后者是孩子自己的选择,具有更多的独立性,也表达了你对孩子的尊重。

(二)尊重孩子的努力

我们常常会认为我们让孩子做的事情都很简单。我们还会鼓励他们“试试看,很简单”。但这样就算他做成,也只是完成了一件“简单”的事,没有什么成就感;如果没做成,他会觉得自己连“简单”的事情都没做好,备受打击。

而我们认为的“简单”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来说的,但对一个孩子来说,可能要花费很多努力才能完成你所说的“简单”任务。所以我们尊重孩子的努力,就是要先站在孩子的角度看到这个任务的难易,理解孩子所面临的处境。这样如果成功,他会很自豪自己完成了一件难事;如果失败,至少他知道这件事情完成起来的确是比较困难的。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也反复讲到,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要多看到他的付出,肯定他的努力。

(三)不问太多问题,不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

孩子稍微长大了一点之后,有段时间会出现行踪成谜的情况。你问他:“你去哪儿了?”他回答:“没去哪。”你问他:“你干嘛呢?”他说:“没干嘛。”孩子在没准备好怎么回答,或者不愿意回答的时候,就会这么回答你,这相当于他在给你信号:我长大了,你别管了,请你给我一些自由和隐私。

作为家长,尤其是觉得自己的孩子还没独立到能解决一切问题的家长,如果孩子不及时上报行踪,简直要抓狂。在这里,我们绝对不是主张不关心和放任孩子,而是指,如果你想要了解孩子的生活,其实有更好的沟通方法。比如我们之前就讲到的多倾听、少评价,在孩子愿意开金口跟你说话的时候,多听他说的,用“哦,是这样啊,你的想法是……这件事让你觉得……如果我是你,我也会这么想”等话语来回应孩子。需要再次注意的是,如果你想了解孩子的生活,你可以这样去沟通。如果你想给孩子建议,可以用在本章第三节里提到的克服困难法,找个专门的时间,站在合作的角度,用一起想办法解决问题的态度来对待。

(四)别急着告诉孩子答案

在小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尤其是在孩子4岁的时候,他就已经开始爱问为什么了。面对各种各样的为什么,父母常常也很紧张,担心自己的知识储备不够,不能回答上来,怕会很尴尬。

其实,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的言语机制处于外部言语比内部言语发达的时期,他的思考能力正在发展。他说话的时候,就是他在思考的时候;他不说话的时候,要么是在发呆,要么是在感受。

所以,在孩子提问的时候,看似好像是在问你,其实更是在问自己。当他提出一个问题时,自己的小脑瓜就已经开始转动,他需要的是你关注到他的内心活动,然后带着他一起去探索答案,所以你根本不需要着急翻百科全书给予正确答案,只需要带着孩子一起去观察他感兴趣的事物。如果在这个过程中,孩子比你先找到答案,那么你带给他的就不仅是陪伴的快乐,更是属于他自己的小小的成就感。

(五)鼓励孩子自己找方法,尊重孩子的失败

鼓励孩子自己找方法,父母就需要学会示弱。孩子小的时候,我们可以在游戏中扮演需要帮助的人,让孩子帮助我们解决问题;等孩子长大一些后,可让孩子分担家务,只要给他分配任务就要完全信任他,接纳他做得不完美的结果。

如果孩子确实遇到难题,就结合刚才学过的方法,肯定任务的难度,肯定他的努力,告诉他父母的能力有限,鼓励他自己找方法,然后大家一起承担结果。

这一点的关键在于,父母要学会巧妙地示弱,但是不能让孩子感觉是对他的困难视而不见。并且,孩子初次尝试解决某个问题时,失败的概率很大,父母不仅要接纳孩子的失败,更要尊重孩子在失败的过程中得到的收获。

(六)不要否定孩子的梦想

生活的很多乐趣和希望都来自梦想、幻想、期待和计划。让孩子对实现梦想失望,也会让他失去实现梦想的人生经历。最近几年有些家长向咨询师求助,说孩子的梦想就是做网红,家长很崩溃。但越阻止孩子做直播,孩子的劲头越大,让他们操碎了心。

其实,我们首先不应该考虑自己对孩子的梦想是否赞同,而是要先了解孩子有这样的梦想,说明孩子内心的价值观是怎么样的,他内心渴望什么,他觉得自己有什么样的价值,他希望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价值。

否定他的梦想,孩子不会认为你是在说某种职业不靠谱,而是会觉得你是在否定他引以为傲的闪光点。

所以,我们要先了解孩子内心对自己的感受和评价,可以让他去试着看看这种方式能不能真正实现他的价值,然后积极地去寻找几种方式,让孩子选择尝试不同的实现方式。

四、总结

鼓励孩子独立的整个过程并不容易。我们理解了培养孩子独立能力的重要性,同时内心也充满了矛盾。

让孩子独立,然后父母就解放了,这听起来特别棒,然而帮助孩子学会独立的过程一点也不容易。

孩子独立能力不足,从表面上看,是我们做父母的自己要求效率、图省事的结果。举个最常见的例子,早上起床后大家都急着上班、上学,偏偏孩子磨磨蹭蹭,半天弄不好。父母送了孩子去学校后,自己也要赶着去上班,当然是怎么省事怎么来,于是便提前给他们收拾好书包,准备好要带的东西。但是这样日复一日,家长自己也会在手忙脚乱中出错,最后很多家庭出现了家长一边抱怨孩子自理能力太差,一边为孩子代劳的现象。

此外,孩子做事慢、总是犯错,父母看在眼里却比孩子还揪心,主要是担心孩子承受不了经常失败的打击,而且父母也觉得这不只是孩子自己的失败,更是家长的失败;大人孩子的压力都不小,遇到说句话提醒就可以让孩子避免做错事的时候,家长真的是忍不住当场就要给他建议。

而且,当孩子再也不需要依赖我们时,我们的见解对他们来说就已经过时。父母放弃体面插手,却换来孩子一句“你别添乱”,想到从前这个小生命那么需要我们,一转眼就嫌我们烦,父母的心情一定会变得特别复杂。

鼓励孩子独立,是为我们把孩子从肩膀上放下来做准备。因此父母还是要努力学会放手。具体的步骤是:

首先,了解家庭环境对培养独立性的影响,要创造有亲密度、娱乐性和组织性的家庭氛围。然后,明确细节上要注意的事情,包括:

1.让孩子自己做选择,别轻易说“不”。

2.尊重孩子的努力。

3.不问太多问题,不过多干涉孩子的生活。

4.别急着告诉孩子答案。

5.鼓励孩子自己找方法,尊重孩子的失败。

6.不要否定孩子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