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章 >> 越惩罚孩子,孩子越不听话,家长该怎么办
越惩罚孩子,孩子越不听话,家长该怎么办 在线疏导心理学研究院

在之前的分享中,我们为大家分析了在接纳孩子的情绪以后,从合作的角度引导孩子配合养成好习惯。

父母要给孩子和自己不断试错的机会,目的是把遵守规则变成长期的习惯。过程肯定不是一帆风顺的,孩子不能随时如家长期待的那样表现完美,甚至某些时刻,还会“明知故犯”或者“屡教不改”。

当孩子“屡教不改”的时候,我们就会觉得孩子太过分,认为必须要惩罚他,惩罚完以后孩子就能长记性并改正错误。但事实果真如此吗?

一、惩罚孩子不是父母的目标

当父母看到孩子“屡教不改”时,他们的心理活动是:

1.孩子又一次犯错,认为他做得有点过分。

2.严重违反规则,必须要惩罚他才能让他记住。

3.惩罚完以后,孩子长记性了,就能改错。

为什么孩子受到惩罚就能改错?他是为了故意讨要惩罚才犯错?他因为得到惩罚才变得继续听话?难道以后只要遇到不听话的情况都要惩罚?惩罚孩子是解决问题的根本之道?

显然,我们的目标不是惩罚孩子,而是去解决问题。

重点不在于讨论是否应该惩罚孩子,而在于为什么孩子又一次犯错,为什么做得这么过分。

所以,还需要进行以下步骤:

1.搞清楚孩子犯错的原因。

2.发现孩子缺少的能力和需要的帮助。

3.商量一起解决问题的方法。

4.执行,试错,调整方法,再执行。

总结:惩罚只是方法,而不是目标,解决问题才是目标。

二、惩罚以外,还能做什么

那么在惩罚之外,家长还能做些什么?

【案例】

睿睿在写作业的时候有个不好的习惯,就是总是上网或者去参考书里抄答案,自己不愿动脑思考。家长曾给睿睿分析这样做的严重性,睿睿也表示会坚持改正错误。然而,老师再次给家长打电话,说孩子作业是抄的。父母当然非常生气,觉得孩子爱偷懒并且屡教不改。

睿睿的父母当时在气头上,想着必须要给孩子一个深刻的教训,但是冷静下来以后,总觉得应该还有更好的方法。但是具体要怎么做呢?

我们知道家长不能大声训斥孩子,和孩子争论也不是最有效的方法。在这件事情中,孩子的积极方面是他想办法完成了作业,但是他违反了原则性的规定。我们要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让孩子尊重规则。

(一)父母和孩子的状态

我们先来看看案例中父母和睿睿的状态。

1.父母的状态

父母的情绪状态:心里虽然平静很多,但依然生气、焦虑、无奈,担心孩子的能力不足。

他们内心的需要:让孩子意识到抄答案的危害。

他们想让孩子做的事情:立刻改正,绝不再犯。

2.睿睿的状态

睿睿此刻的情绪状态:害怕受到惩罚、焦虑、羞愧、负气。

他内心的需要:得到父母的理解,接纳自己再一次犯错。

他想让父母做的事情:不生自己的气,不惩罚自己,能给自己帮助。

(二)管理情绪

1.让自己冷静下来

解决问题,父母需要先管理情绪。睿睿的父母在正式找孩子聊抄作业这件事之前,得先让自己平静下来,可以使用的方法有:关注身体法、腹式呼吸法、情绪按钮法和理性情绪疗法等。

2.理智规划沟通的过程

冷静下来之后,可以理智思考接下来沟通的步骤。

(1)接纳孩子:接纳孩子的情绪,倾听孩子抄作业的原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理解他不得不抄作业的理由以及孩子期望达成的目标。

(2)表达父母的观点:父母的理解、感受、需要和期望孩子达成的目标。

(3)评估过程:发现孩子缺少的能力,评估孩子现有的能力和能做到的程度,

规划有限时间内要达到的大目标,分解单位时间内可执行、可实现的小目标,一起制定初步计划。

(三)倾听与表达

1.倾听与理解

在与孩子沟通时,首先是倾听与接纳孩子的情绪:专注地面对他,不打断他的诉说,更不要评价或指责孩子,只是点头不语,如果实在想说话,就用简单的词回复,如“哦”“是啊”“这样啊”,或者重复他说的内容,表达你对他诉说的内容的重视。也可以说出孩子的感受:“你一定很着急。”

2.重点倾听的内容

在倾听的过程中,总结孩子诉说中他所遇到的困难、他的感受、他的需求与他希望父母做的事情。可以重复与这些内容有关的话语,一是表示你在认真倾听孩子说话,你尊重他;二是在核实你的理解是否有误;三是在和他一起总结。

3.表达父母的理解、感受与期待

(1)在反复确认孩子已经表达了他所要表达的全部内容后,表示现在是父母表达的时间,孩子需要像父母一样耐心倾听。

(2)表达父母的理解、感受、需要和期望孩子达成的目标。

(四)客观理解

1.和孩子一起想办法,提出实现父母与孩子的共同期待的可执行方案。

2.用之前学到的方法执行方案:描述事实、提示、用简单的词语表达、说出你的感受、写便条。

3.在沟通的过程中,以“我的看法是……”“我的感受是……”代替“你就是……”“你必须……”来表达的想法。

以上(一)至(四)这4个步骤是当我们想要让孩子遵守规则、改正错误的时候放弃惩罚的替代方案。

三、克服困难法

如果在特定的复杂情况下,以上这些方法不奏效,还可以使用克服困难法。

克服困难法的核心在于,家长和孩子遇到困难就事论事地克服困难,一般指在父母与孩子双方情绪都平静的情况下一起找到更多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且,我们的做法既不能太过严厉而伤害孩子的自尊心,也不能太过温柔而让孩子觉得改正这个错误是不重要的。

主要包括以下步骤。

(一)明确表达强烈不同意的立场

比如在这个案例中,要直接明了地跟孩子说明:抄作业是绝对不能被允许的行为。写作业就是为了发现自己不会的问题,然后学习去解决问题,不会做可以求助,但抄袭就是在做无用功。

(二)表明你的期望

告诉孩子你希望他做的事情,给孩子一个改正的方向,希望他遇到难题时,通过自己的努力或寻求帮助来学习如何解决。

(三)告诉孩子要如何去弥补自己的过失

要孩子去承担所犯错误的后果。这点和惩罚很不同,惩罚的目的是让孩子感到羞愧,但是由于孩子已经获得惩罚,再让他去承担后果,他就会觉得不公平,从而不想为自己犯的错误负责。而让孩子去承担所犯错误的后果的话,孩子在弥补自己过失的过程中,能看到自己行为带来的负面影响,得到深刻的体验和教训,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下一次犯同样错误。在睿睿抄作业这件事上,弥补的方法是父母找到同样类型的习题让睿睿完成,总结经验,如果睿睿不会做就要想办法让他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四)提供选择

有时,孩子要么由于难以达到父母的要求,又想不到其他方法而陷入停滞不前的状态,要么就顽固地坚持自己的意愿。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给孩子多提供几种选择,这样既能给大家一个缓冲机会,尽量使孩子愿意主动配合,又能给他做一个解决问题的示范。

例如,我们建议睿睿在实在不会做的情况下,可以把这些题归类抄在笔记本上,然后通过寻求别人的帮助,自己再总结解答同类题的方法。

(五)采取行动

当出现孩子无论如何都不配合的情况时,父母可以试试在不指责、不训斥的情况下,直接采取剥夺孩子相应特权的行动。比如,在写作业时直接没收孩子的手机,直到孩子独自完成作业后再还给他。

(六)解决问题

孩子学习新能力的过程是一个相对漫长的周期,所以看似“屡教不改”的情况比较常见,这时可以再次升级解决方案:

1.谈谈孩子的感受和需求

当孩子“屡教不改”时,说明他的某些需求没有被满足,有些困难没有被解决,那就先接纳和理解孩子。

2.说出你的感受和需求

同时,我们也要把自己的感受和需求传达给孩子,让他清楚知晓父母的需求,以及具体应怎么做,才能使父母满意。

3.一起讨论,找到大家都同意的方法

接下来,和孩子一起想办法,父母可以先做示范,说出自己想到的方法,然后让孩子想一个方法。

4.把所有的方法都写下来

这一步最重要的是,不要评价双方的方法是否合适,只要说出来,就完完整整地记录下来。这样既体现双方的平等,又能显示出我们对孩子积极想办法解决问题的重视。

5.选出哪些建议双方能接受,哪些不能接受

双方明确说出自己不能接受的方法和详细的理由,注意尽量不要试图去说服孩

子按照自己的方法行动。这是由于“屡教不改”正正说明孩子有他自己的困难要解决,同时这样做的目的是逐渐培养孩子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

6.付诸行动

最后一步,把想到的方法落实,父母要和孩子一起承担结果。如果再次出现问题,父母能及时了解哪个环节需要改进。这个过程也让孩子学到如何和他人一起合作解决问题,既有利于培养孩子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又为他以后自己解决问题打下基础。

四、总结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们用了一系列方法帮助睿睿一家解决他们的难题。

首先,父母需要明确表达出对睿睿抄作业这一行为的不赞成,并说明充分的理由,获得睿睿的认可。

充分表达出对孩子的期望,让孩子明白怎么做才能让父母满意,告诉孩子弥补自己损失的做法,让孩子在承担后果的过程中理解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从而有效避免再次犯错。

给睿睿提供更多帮助,帮他找到解决学习难题的方法,避免他只采取极端的抄作业的方式。如果孩子太依赖用手机搜答案,就在写作业时没收他的手机,直到他找到其他的方法为止。

当“屡教不改”的情况出现时,说明孩子有很多苦衷。父母需要更加耐心细致地了解睿睿写作业的困难,同时父母也要说出自己的担心,然后大家一起总结出提高学习效率、解决学习困难的方法。

当然,父母要尤其重视孩子自己的想法,比如给他买一部学习机。其实,孩子小心翼翼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就怕被否定,家长要尊重这些想法,原原本本地记下来,然后大家一起选出彼此都能接受的和不能接受的。假如孩子不愿意在外面补课,

不要试图强求他,要让他自己主动愿意去解决问题。确定了方案后,父母和孩子一起参与执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