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睿睿在升入中学以后,学习压力增加,他需要更加合理、高效地安排时间和作息,利用生活中零碎时间,养成更好的课后学习习惯。这对全家人来说都是一个挑战。全家人的起床、进食、阅读以及家庭会议等所有生活习惯都要相应重新调整。因此,在适应新习惯过程中,他们会出现各种调整不到位的状态。
他们要怎么引导孩子养成新习惯呢?
大家可能会想到之前学习的关于规则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应该要做的事情。比如制定有效、可执行的规则,父母的言传身教、言行合一,温和而坚定地拒绝孩子的不合理要求等。
但即便这些事情都已经做到了,在执行中还是会遇到困难。有一次因为在规定时间内没有完成作业,睿睿突然大发脾气,语气中充满了对规则的不满、疲惫、泄气,当然也有对自己的不信任感和对未来的不确定感。
这时候,父母用到了之前的分享中接纳孩子情绪的方法来应对。这样做,首先能让孩子缓解由于紧张的节奏所产生的焦虑,然后能清楚地了解孩子所面临的具体困扰有哪些。那么,接下来应该怎么做呢?
在习惯的养成中,一个很重要的环节就是单纯地做事情。单纯地做事情包含固定的习惯、固定的重复行为。在身体方面,能形成一系列一气呵成的肌肉动作,大脑皮层也能形成一条连贯的神经通路。这样一来,只要在确定目标有效的前提下,一点一滴地付出,就能逐渐积累,最终达成目标。
当所有家庭成员意见达成统一,都认可一个规则,并且在每个人都愿意配合的情况下,若遇到小波折,如何不吵不闹地让孩子配合去单纯地做事情?这个过程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家长在看到孩子发脾气或者不配合的情况下,控制和调整自己的情绪,先让自己平静下来。
第二,在执行的过程中,将自己和孩子放在相互合作的关系中,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合作者。
第三,家长想出明确的、能够实现目标的、一说就能让孩子做到的动作。
第四,家长不要评判、说教、指责孩子,只是传达出这个清晰简单的动作。
第五,给自己和孩子不断试错、不断成长的机会。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一种方法不行就多换几种,把遵守规则培养成习惯。
情绪管理对父母来说是尤为重要的一项能力。这不是因为父母的情绪管理本身有障碍,而是因为很多人虽然平时在生活和工作中能够很好地调节情绪,但在成为父母后,自身状态却时刻受到孩子状态的影响。当孩子状态好时,父母就特别欣慰鼓舞;孩子稍有不顺利,父母便会心情低沉。父母的情绪处在这种像坐过山车一样的状态里,就会增加失控的风险,形成不容易摆脱的消极情绪,造成恶性循环。
如何摆脱情绪的恶性循环?家长需要掌握一些必要的情绪调节方法。比如,理性情绪疗法(REBT)可以帮助家长从认知的角度控制和管理自身的情绪。它也叫情绪的ABC理论,是认知疗法的一种,由美国心理学家阿尔伯特·艾利斯(AlbertEllis)于20世纪50年代创立。这一理论认为引起人们情绪困扰的并不是外界发生的事件,而是人们对事件的态度、看法、评价等认知内容。因此要改变情绪困扰,不应致力于改变外界事件,而应致力于改变认知。
通过改变认知,进而改变情绪。其中:
A=activatingevents,代表激发事件;
B=beliefs,代表人们对事件的理解和信念;
C=consequences,代表人们做出的相应的行为和情绪反应后果。
在情绪产生之前,必然会有导火索存在,它激发了我们情绪的产生。通常认为,是事件(A)引起了我们的情绪和行为(C)。而艾利斯则认为,激发事件(A)只是引发我们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直接原因其实是我们对这件事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
简单来说,你和别人遇到了同样一件事,但是彼此的情绪和行为却不一样,这是因为彼此对同一件事的信念、理解不同。
除此之外,艾利斯还具体指出“正是由于我们常有的一些不合理信念才使我们产生情绪困扰”。而这些不合理信念具有如下特征:
第一,有绝对化要求。比如我们经常说“我必须”或者“你应该”,在这样的绝对化要求下,不管是自己还是对方压力都会很大。
第二,有着过分概括的评价。如孩子只是偶尔出现某种行为,家长在情绪激动的情况下概括成孩子总是这样。比如孩子一次考试没考好,父母觉得他总是不好好学习,态度不端正。
第三,认为会发生糟糕至极的结果。比如认为孩子没考上大学,那一切都完了,没有希望了。
在这3种不理性想法的驱动下,人会陷入无助、恐慌、焦虑等不良情绪之中,甚至可能一蹶不振。
改变不合理的信念,就能改变自己对一件事的情绪、感受和行为。弄清自己因不同信念所引起的情绪以及行为后果,在面对同一问题时就可以获得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案。
控制住了情绪,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执行过程中将自己和孩子放在相互合作的关系中,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合作者,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合作能力是孩子社交能力的起点,一般从7岁开始发展,并且会一直持续发展下去。孩子是先学会和别人合作,才慢慢发展出与别人的良好关系的。
(一)有利于促进儿童认知及其心理发展
根据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2~7岁的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此阶段儿童的发展特点是缺乏对外部世界的广泛认知。他们的思维、语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的特点。
他们只能从自己的角度看世界,难以认识和理解他人的观点,这使其与成人或同伴之间的沟通交流变得困难,阻碍合作行为的产生。此阶段儿童受年龄局限和认知发展的自我中心化影响,因此,培养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合作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根据儿童心理发展规律来看,这一时期儿童的心理发展是一个从无意识到有意识的发展过程。他们能有意识地利用环境,将无意识获得的知识予以有意识地加工和丰富。
他们对周围的环境充满好奇,爱模仿、爱学习、好问、好探索,在语言、情感和行为上表现出合作倾向。比如刚进入幼儿园的小朋友,适应了幼儿园生活之后,总是喜欢到处跑来跑去,这其实是他们在探索周围环境。
(二)有利于促进人际关系
同伴关系在儿童心理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此阶段儿童合作意识的培养也将构建良好的同伴关系。比如孩子在足球队里或兴趣班里很容易因为某项共同的任务结交到好朋友,并维持这种同伴友谊。
(三)有利于打开思维,提升创造力
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常常会受自己思维的局限而陷入困局;但在与他人合作时,自己的想法就能和别人的想法碰撞,以此产生的思维碰撞会激发出更多的创造性结果。这对于孩子来说也是一样的,不经常与人合作的孩子常常陷入自己的困局中,找不到解决问题的更多方法。但如果家长经常鼓励孩子与人合作,这样就能避免孩子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解决方法单一,或者走入极端、陷入绝望。鼓励孩子多参加夏令营活动,也有利于打开孩子的思维。夏令营里往往会设置需要合作才能完成的任务,比如探索和寻宝的活动。一个人的力量毕竟是有限的,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小伙伴之间的讨论交流正是打开思路、激发创造力的好时机。
如果我们已经在具体的规则上与孩子达成一致,并且大人孩子都愿意配合改善,那么家长就可以站在与孩子合作的角度,用不评判、不说教、不指责孩子的方式,清晰地传达出明确的、有效的、一说就能让孩子做到的言语或动作。具体的做法如下。
(一)讲述客观事实
描述客观现象,讲述看到、听到的事实,不做出评价。尽量少用“你”“你们”,少用评价、判断是非对错的词语,只讲事实。
【案例】
反例:你怎么总是乱丢垃圾,家里被你搞得乱七八糟!
正例:我看到你的作业和刚刚吃过的零食袋放在了一起。
反例:当初真不该给你买猫,都不给猫铲屎!
正例:我看见猫砂盆里已经满了。
分析:当人们受到评判或不断被指出错误的时候,会产生抵触和对抗的情绪而不愿去做该做的事情。如果只向人们描述问题,阐述一个客观事实,就能把焦点聚集到问题本身上,避免彼此的指责和抱怨,促进问题的解决。
当我们向孩子阐述事实的时候,既不是在评价他做得好或不好,也不是在给他贴标签(比如“你就是这样的孩子”),那么孩子就容易发现问题并配合解决问题。
【案例】
妈妈:睿睿,你的袜子落在墙角了。(描述现象)
睿睿:好的妈妈,我把它放到洗衣机里。
妈妈:洗手间的地好像湿了。(描述现象)
睿睿:我放完袜子就擦地。
妈妈:睿睿,我在卧室里都听到动画片的声音了。(描述听到的内容)
睿睿:好的妈妈,我把声音调小一点。
(二)阐明后果
描述事实之后,孩子可能还考虑不到后果,这时候家长需要进一步阐述这件事所导致的后果,但不要夸大事实。
【案例】
反例:写完作业,把作业放到书包里,这还需要每天提醒你吗?
正例:写完作业不及时放到书包里,第二天容易忘记带哦!
反例:你这个房间乱的,垃圾都堆成山了。
正例:清理下垃圾,不然会滋生细菌,危害身体。
分析:向孩子阐明后果,孩子通常会为避免承担自然后果而愿意配合。难点在于家长在提示时不要带有指责的态度。
注意事项:提示的内容不要让孩子感觉幼稚。例如不需要提示高中生迟到了会被老师罚站。
(三)用简单的词语回应
用简单的词语代替强迫性命令,给孩子发挥的空间,指示的话语越短越好。
【案例】
长篇大论:一天天能不能长点心?总是把书包乱放,忘带书包。能不能有一天你自己记得把书包带上?让我们少操点心吧!
简单词语:你的书包。
长篇大论:今天我们得好好讨论一下养猫的事情。买猫的时候你可答应了由你来照顾猫的,是不是?但是,这周怎么样?你喂了几次?添了几次猫粮?都是我们来弄的吧?你做事怎么能这么不负责任呢?
简单词语:猫碗。
分析:孩子不喜欢家长长篇大论地说教,喋喋不休。对他而言,家长的指示越短越好。当孩子听到“你的书包”“猫碗”的时候,他就会知道自己该做什么,会配合家长行动起来。
对家长来说,简单的话语节省沟通时间,避免孩子厌烦和产生负面感觉。
注意事项:不要用孩子名字作为简单词语提示,避免孩子将自己名字和负面记忆联想到一起。
(四)告诉孩子你的真实感受
如实告诉孩子你的感受,真诚对待孩子,不要夸大感受。
【案例】
反例:下次不要跟我抢话!
正例:在你抢话的时候,妈妈有被人冒犯的感受,希望你能听我把话说完。
反例:我现在没空管你!
正例:我现在因为工作的事情有点心烦,很想发脾气,等晚饭后我平静下来再辅导你做作业吧。
用孩子能接受的方式告诉孩子你的情绪。比如,一位妈妈辅导孩子时这样比喻自己的耐心:“宝贝,妈妈现在的耐心像西瓜一样大”“宝贝,妈妈现在的耐心像葡萄一样大”“宝贝,我现在的耐心已经像绿豆那么大了,你的玩具应该归位了”。孩子会把妈妈的话当真,配合妈妈规范自己的行为。
分析:孩子希望了解家长的感受和看法,并且和自己的感受做对比。当父母尊重孩子的感受时,孩子也能学会尊重父母的感受。家长越如实表达情绪感受,孩子越真诚配合。只要孩子没感受到被家长指责、攻击,即便家长表露自己的负面情绪,孩子也愿意配合。
注意事项:有时候孩子不太能够接受父母的负面感受。例如,家长对孩子表达“你这么做让我很不高兴”“我现在很生气”,孩子可能反过来对家长表达“你不高兴,我还不高兴呢”。这种情况下,家长还可以用表达期望的方式来告诉孩子,比如用“妈妈希望你爱护小动物”代替“你踢狗狗,让我很不高兴”。
(五)善用便条
如果当面交流不方便时,可以用简短的语言去描绘需要孩子配合的行为,并写在便利贴上。
【案例】
1.宝贝,爸爸白天不在家,但是今晚9:00的故事时间照常,这之前记得写完作业哦。
——爸爸
2.宝贝,爸爸看到你成绩下落很大,有点担心你,爸爸可以为你做点什么吗?
——无条件支持你的老爸
分析:小孩子会喜欢收到小纸条这种沟通方式,觉得像是在做游戏,甚至想要用纸条来回复家长。对于大孩子来说,他们会为父母花时间、花精力给自己写便条的行为而感动。对于家长来说,便条便捷又节省时间,还可以保留下来给孩子。
注意事项:写便条要事项清晰,有指导性,让孩子一看就明白怎样做。便条一般简短、字数少,偶尔可以写成长篇幅。便条以加强指导作用为主。以便条作为一种沟通方式时,切忌便条数量过多。
在接纳了孩子的情绪以后,从合作的角度引导孩子配合养成好习惯,具体的过程是:
第一,家长看到孩子发脾气或者不配合时,运用理性情绪疗法先让自己平静下来。
第二,在执行的过程中,将自己和孩子放在相互合作的关系中,把孩子当作是自己的合作者,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
第三,家长想出清晰简单的动作,用不加指责的方式传达给孩子。具体方法有:讲述客观事实,阐明后果,用简单的词语回应,告诉孩子你的真实感受以及善用便条。
第四,要给自己和孩子不断试错、不断成长的机会。一次不行就多试几次,一种方法不行就多换几种,把遵守规则培养成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