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的孩子必定是“双商在线”。看到孩子发脾气,家长很容易被孩子的情绪感染,结果是孩子“成功”激怒家长,一场家庭风波开始了。发脾气一争吵—内疚,如此不断循环,整个家庭氛围充满压抑和愤怒。高情商的父母会如何做呢?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情绪,以及情绪有哪些特征。
(一)情绪是一个动态过程
情绪是内心的感受经由身体表现出来的状态,包括内心的感受(悲伤、愤怒、欢快、喜悦、高兴)、身体的感觉(酸、麻、胀、痛)、想法(对刺激事件的评价、对感受的评价)、行为(表情、动作),它是一个动态的过程。
(二)情绪是一种能量
情绪不会凭空消失,它会以一种能量的形式储存在我们的身体里。比如今天因为一些事情特别愤怒,但没有及时表达,第二天又有新的事件引发新的愤怒,但愤怒再次被积压,如此下去,就像吹气球一样,气球越吹越大,最终会突然爆炸。又比如我们不经意的一句话却引发对方大怒或者大哭,这时其实很有可能对方的情绪积累已久。
所以,情绪是一种流动的能量,若它能顺利流动起来,人的体验和感受也就更具生机与活力。
情绪的疏导过程,就是要把它这种能量转化为另一种能量。比如当人们有高涨而激烈的情绪时想要大声喊叫,喊过之后感到情绪平静了很多,又或者有些人通过运动的方式来疏导消极情绪,将情绪转化成运动的能量。
(三)情绪应该为我们服务,而不应该成为我们的主人
情绪具有传递性。比如丈夫在单位因为一些事情产生了愤怒的情绪,如果没有合理处理,回到家将情绪发泄到妻子身上,而妻子在给孩子辅导作业时,又会把情绪发泄到孩子身上,这样我们就会被情绪牵着鼻子走。但实际上我们需要分清属于自己的情绪和属于他人的情绪,让情绪流动起来,为我们服务。
(一)情商包括以下5个方面的能力
1.感知自己情绪的能力
监视情绪时时刻刻的变化,察觉某种情绪的出现,观察和审视自己的内心世界体验。即便在自己特别冲动的时候,也能准确地意识到自己的情绪,觉察自己的情绪。
2.情绪管理能力
当情绪产生时,尤其是负面情绪产生时,也能控制自己,让自己的行为适应所处的情境,并作出恰当的反应。比如上课的时候被老师冤枉考试作弊,想哭、想辩解,但是考虑到其他人的感受当时忍耐下来,过后找适当的时机为自己伸冤。
情绪管理能力包括集中精力、坚持不懈、控制冲动和延缓满足的能力。
3.自我激发能力
指“积累”自己的情感。比如孩子被老师误解考试作弊,孩子能主动为自己伸冤。为自己伸冤时,即便老师不相信,也能努力用实力来证明自己能考出好成绩。这时孩子不是自我怀疑、懒于行动和盲目冲动,而是积累这种负气感和自尊心受挫的感觉来控制自己的行为,以此证明自己的价值。
4.共情能力
指能够通过他人的语言和非言语线索,感知他人情绪的能力。
比如面对冲突时,如果能够站在他人的角度考虑,不仅能听懂对方语言表达的信息,更能理解对方的非语言信息(如表情、语调),看到对方深层的情感需求。
5.处理关系的能力
指善于处理人际互动关系,善于沟通、解决冲突和进行协商。
处理人际关系是更为复杂的一种综合能力。比如当孩子和同学发生矛盾时,孩子能够冷静下来分析彼此的问题出在哪里,主动和同学沟通交流,把问题和冲突看成是促进彼此关系的契机。
(二)高情商父母所具备的能力
高情商父母在养育孩子的具体过程中,能够做到:
1.接纳孩子的感受。
2.避免和孩子发生小争吵,让孩子听话。
3.和孩子一起面对困难,分析问题。
4.正确赞美孩子。
5.塑造孩子的独立性格。
6.当孩子遇到挫折时,激励孩子看到更多可能性。
对父母来说,这些能力听起来有些困难。但父母自己亲身学习的过程,也是在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年龄越小的孩子模仿能力越强,他会试着用父母的方式来处理自己和他人的情绪。当父母、孩子都意识到这一点时,会在最开始的情绪爆发之前停止争吵,而用更多的时间来看到彼此的需求和优点,形成家庭关系的良性循环。
(三)高情商的养成
高情商的养成,需要一个过程,它包括以下两个部分。
1.及时平静下来
在被情绪困扰的当下使用一些小方法,及时、快速地让自己平静下来,然后感知自己的情绪,舒缓消极情绪,调动积极情绪,得体大方地解决眼前的问题。在之前的分享中,我们已给大家介绍了一些小方法,比如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运用腹式呼吸法等。
2.养成疏导情绪的良好习惯
找一个属于自己的时间,运用系统的方法,让自己和难受的事情相处在一起,接纳自己的情绪,接纳自己不满意的一切,看到自己的优势和资源,然后给自己更多的可能性和选择。
可运用的方法有正念认知疗法、情绪聚焦疗法等。
(四)情绪按钮
1.找到情绪按钮
情绪按钮指在日常生活中能触发人们情绪的事件或环境。观察我们在遇到什么情况时,最容易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了解其背后的原因,就能帮我们找到情绪按钮。
2.按下暂停键
当我们知道哪些事情容易让我们失控,知道我们的情绪按钮在哪里时,我们在遇到这些事情时就可以马上提醒自己,对自己说一声“暂停”,按下暂停键,让自己立刻从当前的事件和情绪中跳出来。
3.给自己空间
让自己的节奏慢下来。可以运用我们之前学到的方法,如腹式呼吸法,关注自己的身体感受,想象有很多架摄像机在拍摄自己,或者转过身停止说话并且心里默默告诉自己“让我休息一下,让我想一想,让我先出来,先喘口气”等,给自己腾出一个独处的缓冲空间。
4.用更合适的方法疏导情绪
放慢自己说话的语速,平稳地说出此时此刻自己内心的感受,比如“我现在有些生气,有些不高兴,有些难过”,这一步就是为了看到自己的情绪并接纳它。当感受被说出来后,自己的情绪也会慢慢平静下来,这样才能够真正帮到孩子。
接下来我们通过一些案例,探索父母接纳孩子的感受的重要意义,以及接纳孩子的感受的4种方法。
(一)接纳孩子的感受的重要意义
【案例】
军军,一个6岁的男孩,因为多动症被家长送来咨询室接受辅导。据家长描述,军军近段时间在家无缘无故摔东西、撕书、将窗帘点着火、捂着耳朵大声喊叫、发脾气等。如果家长干涉,军军的行为会更失控,浑身发抖,用力跺脚,用拳头奋力打自己。家长怀疑他是患了多动症,带他去专业机构做了一个阶段性注意力训练,并没有效果,因而来到咨询室寻求帮助。
在家长和军军的配合下,咨询师了解到军军在出现这一系列行为之前发生了一件事。一天放学的时候,军军在校门口等家长接自己。他没看到对面飞驰而来的摩托车,摩托车紧急鸣笛后急刹车,从他面前擦身而过,差一点撞到他。军军当时吓了一大跳,愣住了。他在原地站了很久,后来被家长接回家,也没将这件事情告诉父母。自此之后,军军听到家里楼下有较大的声音,比如汽车鸣笛、装修噪音等等,就会捂着耳朵走来走去、大喊、摔东西、发脾气,甚至点火。
军军为什么会有这一系列的行为呢?
从家长的叙述可知,孩子在明显的情绪失控行为出现之前曾受到过惊吓,并且这种情绪并没有被疏解。也就是说,孩子遇到了困难,而解决这个困难的难度远远超出了他的能力所及,他内心极其渴望家长来帮帮他。但是作为一个6岁的孩子,他受困于自己的情绪却又不懂得如何去表达,只能以这样的行为来寻求家长的关注。可见,对于孩子而言,他的感受需要得到家长的接纳,否则他的情绪无法平静下来。
(二)觉察到孩子的感受
想一想,在上面的案例中军军都有哪些感受呢?
1.即将被摩托车撞到时的恐惧、惊吓、惊慌失措。
2.摩托车擦身而过之后的不知所措、后怕、无助、等待父母援助的迫切心理。
3.由于受到创伤后应激性障碍的影响,最初受到惊吓的恐惧、害怕、焦虑、紧张、警觉都在加深。
4.军军的感受一开始没有被父母觉察到,后续又不断被父母制止和否定,他内心感到迷茫、愤怒、焦虑、没有安全感、无助、痛苦、自责等。
也许家长会产生疑问:孩子的感受如果错了呢?理解孩子的感受就不管孩子的问题了吗?
我们刚才讲过,情绪感受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接纳了孩子的感受,他才能平静下来,负责理智的大脑才能想办法去解决问题。接纳感受这件事是需要经过训练才能习得的,所以孩子必须通过父母的言传身教才能学会。
(三)接纳孩子的感受的方法
1.专注地聆听
专注地聆听是指家长放下手中的事物,全身心聆听孩子的表达。
【案例】
孩子:“爸,我的腿青了一块,衣服也被同学撕了一个口子,气死我了!”
爸爸:(放下手中的工作,视线从电脑转向孩子,看着孩子,点点头,示意孩子继续说完。)
孩子:“我和一个同学打了一架,我把他挠了,爸你说我厉害不厉害。”
爸爸:(身体转向孩子,视线一直在孩子身上,表情和孩子的表达一致。)
孩子:“衣服撕这么大口子,真是气死我了。”(越说越生气,走到爸爸身边,掀开衣服,把撕坏的部分给爸爸看。)
爸爸:(看着衣服,点点头,不作任何评判。)
孩子:“我下次再也不和他玩了。我找了一个新朋友,他就从来不打人。”
爸爸:(微笑着点头,抚摸着孩子的头。)
分析:如果家长能专注地聆听孩子说的话,在聆听中耐心陪伴,孩子就能轻松而完整地表述他所面对的困境。家长什么都不需要说,只需点头、给予孩子目光注视并全程陪伴,孩子最需要的是父母的倾听。
2.跟随孩子的感受,用简短的词语回应
跟随孩子的感受就是允许孩子有任何感受,允许孩子充分表达自己的感受。用简单的词语回应孩子,不加任何评价,只需表示觉察到孩子的感受,认同孩子的感受。
【案例】
孩子:“爸,我腿青了一块,衣服也被同学撕了一个口子,气死我了!”
爸爸:“哦?”
孩子:“我和一个同学打了一架,我把他挠了,爸你说我厉害不厉害。”
爸爸:“是这样啊。”
孩子:“衣服撕这么大口子,真是气死我了。”(越说越生气,走到爸爸身边,掀开衣服,把撕坏的部分给爸爸看。)
爸爸:“是吗?”
孩子:“我下次再也不和他玩了。我找了一个新朋友,他就从来不打人。”
爸爸:“哦,看来你找到了解决方法。”
分析:使用“嗯”“啊”“哦”“是吗”“这样呀”这些简单的词回应孩子(注意语音、语调、语速的转换配合),先跟随孩子的情绪感受,随后带出孩子对整个问题的思路和感受,孩子在阐述的过程中就会自己发现问题的解决方法。
3.表达孩子的感受
表达孩子的感受,首先要体会到孩子的感受,然后把这份感受反馈给孩子,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的感受。
【案例】
孩子:“旺旺(孩子养的小狗)怎么就走丢了呢?”
爸爸:“是呀,我们都没注意到,太可惜了。”
孩子:“以后你们不在家,就没人能陪我了。”
爸爸:“嗯,爸爸知道旺旺带给你很多的开心和陪伴,你们有很多难忘的快乐时光,你现在一定很难过吧。”
孩子:“非常难过,它是我最好最好的朋友。我这几天就在路口等着它,它会回来吧?”
爸爸:“爸爸陪你一起等它,爸爸也希望旺旺早点回来。”
分析:家长通常会刻意不去表达孩子内心的负面感受,因为家长担心说出这些感受孩子会更难过。但事实恰恰相反,父母如实表达孩子的感受后,孩子会觉得自己被理解了,内心会很欣慰。
4.调动孩子的想象力来实现愿望
孩子的有些要求,家长不可能及时实现。为了满足孩子在那一刻的心理需求,家长可以采用调动想象力的方法来满足孩子。
【案例】
孩子:“妈妈,我现在想吃蛋糕了,我们买蛋糕去吧。”
妈妈:“唉呀,妈妈饭都做好了。要是这些饭菜能变成不同口味的蛋糕就好了。”
孩子:“嗯嗯,太好了,妈妈你变吧,变不出来再让爷爷去买。”
妈妈:“宝贝,你看这四菜一汤像不像四个小蛋糕和一个大蛋糕。那个大蛋糕还是榴莲味的。”(蹲下来,看着孩子,做出享受吃榴莲蛋糕的样子。)
孩子:“太好了,太好了,妈妈,真的有榴莲味。”
妈妈:“我感觉这个像是个巧克力味的蛋糕,宝贝先吃点巧克力味的怎么样?”
孩子:“好的,妈妈。”
分析:孩子特别渴望得到某种东西的感觉一旦被理解,他的行为就容易被引导了。父母运用想象的方式,其实就是在和他玩游戏,是用另一种欢乐的方式接纳他。
今天我们分享了解高情商和养成高情商的过程,掌握情绪的机制,运用情绪按钮及时控制情绪,以及运用具体的方法接纳孩子的情绪。希望大家都可以在今天的分享中有所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