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章 >> 用心理学的方法科学育儿
用心理学的方法科学育儿 在线疏导心理学研究院

我们之前的分享内容聚焦在具体的养育细节上,从这些放大的细节中探讨让父母头疼的育儿难题的解决方法。今天我们从细节回到整体的家庭养育氛围,从已长大成人的孩子以及心理学家的角度揭秘:养育了优秀孩子的家庭,父母是什么样的。

一、30年的调查研究中,最优秀的孩子们是什么样的

1963年,心理学家西尔维娅·布洛迪和西德尼·阿克塞尔拉德开展了一项历时30年的性格演化研究实验。这个实验具体过程是:在获得76个家庭同意的情况下,心理学家们从这76个孩子一出生开始,就深入这些家庭的日常生活中,细致入微地观察父母们如何照顾、抚养这些孩子。研究从孩子们出生持续到他们30岁时,运用观察和访谈的方式,通过大量的第一手资料,生动地揭示了父母的养育方式对孩子童年期的心理发育,以及成年后的社会生活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在这76位受访者中,有7个孩子特别优秀。30岁的他们最大的共同特点是生活幸福而充实。这种幸福不是指他们功成名就,或者腰缠万贯,而是指:

1.他们都很有魅力,人们一见到他们,就被他们吸引。

2.和他们在一起让人感觉很舒服、很愉快。

3.他们能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

4.他们都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也能实现自己的价值。

5.他们关心朋友也关爱他人,最终和彼此相爱的人建立了幸福的家庭。

二、养育了优秀孩子的父母,有什么共同特点

心理学家对这7个特别突出的孩子进行了研究分析,看看他们的父母有着怎样的共同点。

(一)父母自己是怎样的

1. 自信

这7对父母的共同之处,首先就是自信。他们的自信并不是来自非常优渥的家庭条件,而是来自对生活节奏的掌握,是那种无论在生活中遇到怎样的困难都相信自己有能力解决的自信。

在这些优秀的孩子中,有一个男孩小的时候罹患了很严重的疾病,经历了很多年的治疗才得以痊愈。在那段艰苦难熬的治疗过程中,他的父母虽然一开始时陷入了绝望和自责之中,但是他们很快就将情绪状态调整过来,和孩子一起去面对疾病,积极配合治疗。

所以,这里的自信,不仅指的是父母对他们自身的自信,更是他们愿意承担责任,无论生活中遇到什么坎坷也能够积极面对的自信。

2.母亲快乐而具有感染力

抚养孩子是一件很辛苦的事情,同时父母们也承担着生活和职业的压力。然而,当这些孩子提到小时候关于妈妈的记忆时,大部分人都说妈妈总是非常愉快地忙碌着。他们常听到自己的妈妈快乐地哼着歌曲,特别高兴地大笑。有时候妈妈看到孩子做的恶作剧,也能一起笑、一起闹,甚至会小小捉弄一下孩子,让大家一起开心。在有些家庭中,妈妈会和孩子在固定时间一起玩孩子喜欢的游戏,边玩边笑。即便孩子们已经长大到30岁,每每想起这些美好的回忆,仍然非常珍视,觉得非常难忘。

其中有一个女孩,在20多岁的时候经历了被爱人抛弃的痛苦,当时她选择用割腕自杀的方式来挽留对方;但是她看着自己胳膊上的伤口,突然就想到了妈妈欢乐大笑的样子,然后想到如果妈妈知道了这事,将不再拥有快乐。就这样,她下定决心不再伤害自己。

(二)父母是怎么处理事情的

1.乐观

我们从小到大一路走来,都体会到生活并不是一帆风顺的。

以那个生病的小男孩为例。刚拿到诊断结果时,医生断言这种病会伴随孩子一生,基本无法彻底痊愈。孩子的父母痛苦了好一阵,但是他们仍然坚强地面对。在积极配合治疗的同时,他们对孩子的身体以及未来的医疗条件抱持非常乐观的态度。在为孩子治病的这些年,他们一直在关注着最前沿的治疗方案。最终,孩子只用了几年的时间就彻底痊愈,而且疾病对孩子以后的学习生活没有造成任何影响。

如果父母不是积极乐观,他们很有可能放弃还有转机的信念,那么孩子和这个家庭的未来,也不可能像现在这样幸福圆满。

2.镇定

做了父母,就更了解养育孩子是处处面临挑战的,尤其是小孩子对世界充满好奇,但对自己行为的掌控能力又还很有限,容易发生一些意外,这时就需要父母镇定地加以处理。

其中有一个男孩,他在一次游戏过程中不小心把一个女孩挤下滑梯,当时女孩看起来伤得很重。男孩父母首先做的就是救治女孩和保护自己的孩子。在接下来给小女孩治疗的过程中,他们全身心地照顾女孩和她家人的感受,积极寻找更舒适高效的治疗方法,使女孩和家人能减少痛苦。后来,小女孩很快痊愈了,并且这两家人还成了很好的朋友。

最为难得的是在这个过程中,男孩父母表现得很镇定,从没有情绪失控去责怪男孩,因为他们看到自己的孩子并不是故意去伤害别人的,同时他们也没有因为意外的发生而陷入自怨自艾之中。他们从一开始就镇定自若地去解决问题,处理事情。

小男孩长大以后,他的工作和生活都非常美满。每当想到这一段经历,他都非常感谢父母当时镇定的态度以及对自己的信任。

(三)父母是怎么对待孩子的

1.关注孩子

在这项调查实验中,心理学家们观察到这7个家庭的父母们都非常关注孩子。在孩子们很小的时候,这些父母会及时回应孩子们的呼唤。在孩子们进入青春期后,当他们用各种含蓄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情绪或者需求时,这些父母都能给予积极关注和回应。

孩子小时候会主动扒着父母的衣服要抱抱,也会故意不听话搞破坏,这些其实都是他想要父母关注自己,和他一起说话、做游戏的表现。进入青春期后,孩子对父母的依赖不像以往般明显,但是他仍旧希望获得父母的关注。可是这时候,他获取关注的方式就显得隐秘:有的孩子通过努力取得各种好成绩,让父母为他感到骄傲;也有的孩子故意跟父母唱反调,甚至发脾气,告诉父母他有自己的想法,要求父母尊重他。

孩子有这些表现意味着他步入了成长之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这标志着他开始关注自己、评价自己。此时如果他能得到父母的关注,他就能确认自己是值得被人爱的,自己是好的、有价值的。相反,如果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做什么都没人理他,他会认定自己是不值得被爱的。这么想心里太难受,他接受不了,就会用更加强烈的吸引父母的方式来获取关注。

有时候,我们不能理解孩子为什么非要做一些荒唐的事情。其实孩子不是在以此跟父母对抗,而是在跟自己内心的恐惧对抗。他害怕承认自己是一个麻烦,不值得父母为他付出。

2.温柔、温暖

温柔和温暖指的是父母和孩子在一起时,给孩子的一种感觉。比如和孩子在一起时,说话的用词比较温和、语调平稳柔和,与孩子亲近拥抱、搭肩牵手等。这些看起来很细微的事情,却能有效地传递情感。这7个孩子回顾自己的童年经历时,回忆起来的是这样一些小细节:爸爸跟我说话时看着我的眼神让我觉得暖暖的;我忘不了妈妈轻柔的话语、上扬的嘴角;我记得爸爸温暖的手搭在我肩膀上,抱我时身体的温度和身上的气味。这些温暖的记忆大多是与父母的行为有关,而父母说过的话,他们很少能清楚记得。就像一个孩子说的:“长这么大,我爸从没说过他爱我,但是我能感觉到,我对他特别重要。”

3.理解、体贴

在这些孩子中,有一个小男孩,在他10岁的时候要参加竞赛,压力非常大。 有一天他上学以后,妈妈发现他的床单不见了,找到后发现原来是他尿床了。按理 说10岁的年纪还尿床,确实不太寻常,但是妈妈知道这次比赛对孩子的重要性,理解孩子当时顶着多么大的压力。所以她什么都没说,只是默默地去超市买了很多成人纸尿裤,然后一片片拼接起来合成一张大床垫,铺在了孩子床单下面。为了不让孩子发现,等孩子起床后,她再把尿湿的纸尿裤床垫换成新的,同时快速把原来的床单洗干净并烘干,在孩子放学回来前重新铺好床,不让他发现换过了床单。

就这样过了几天,这个男孩就不再尿床了,同时也在那次非常艰难的竞赛中获得了冠军。

男孩长大后主动谈起这件事,他其实一开始就知道妈妈为他做的事情。本来尿床让他非常羞愧难当,那天上学时一整天都在想这件事。但是晚上回来后,妈妈并没有与他说这件事,也没有告诉别人。晚上睡觉的时候,他虽然又尿床了,但是并没有被凉凉的床单惊醒,放学回来后见到仍然干干净净的床单,没有任何变化地铺在床上,也没有别人发现他的秘密。这个秘密他和妈妈一起守了20年,彼此都没有提起过。

他非常感激母亲守护着他小小的却非常珍贵的尊严。

4.鼓励孩子的积极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孩子还小的时候,父母鼓励他创新、独立,主要是通过让孩子多做些家务的方式进行。孩子长大一些以后,父母鼓励他进行创新活动时,要承担的责任和作出的牺牲就会更多。孩子自己学着做事肯定会犯错,如果父母大包大揽,表面上看可以避免很多麻烦,父母承担的责任和风险也更小。但等到孩子上学需要自己独当一面的时候,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学习任务,更是来自同伴竞争的压力和学校评价的标准。这时候,如果孩子不能自己完成每日的作业,或者遇到各种事情都不会自己解决,就说明在他还小的时候没有得到足够的试错机会,让他学着自己去解决问题。

鼓励孩子独立自主,积极创新,是让孩子成长最快、最有效,甚至是一劳永逸的方法。具体做法是:

第一,温柔对待孩子,给他温暖,让孩子感受到爱。孩子心里踏实就能更专注于自己做的事情。

第二,关注孩子。在看似孩子故意捣乱的情况下,关注到孩子的积极方面。

第三,理解孩子。在孩子失败、自尊心受挫的时候,尊重他的隐私,保护他的尊严。

第四,让孩子能依赖父母。和孩子一起承担责任,他才能有勇气去放心尝试,自己解决问题。

我们分享内容的核心是要让孩子把每一个遇到的困难变成他不断试错的机会,在每一次试错受挫的过程中得到父母的关爱和支持。父母帮助孩子一起想办法,小心地保护他的尊严,让孩子体会到家庭的温暖,并逐渐练就一身本领。

5.做孩子可依赖的后盾

这7个孩子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主动尝试解决问题。与此同时,他们也更频繁地遇到挫折,而大部分挫折往往是由孩子们自己造成的。对此,每家父母的反应各有不同,但在这种时候都会选择去帮助孩子一起解决问题。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一切都很新鲜,一切都要从零学起。他什么都不会,这意味着他将会面临许多挫折,心里会产生一次次的自我怀疑,会认为“我不行”或是“我做不好”。这个时候,他有两个需求:

第一,把事情完成。比如把袜子穿好,不然脚丫会不舒服。

第二,确认是否有能力完成事情。比如,我看爸爸妈妈很快就穿好袜子了,而我半天都穿不对,我是不是比较笨?或是,我的数学成绩特别差,但是朋友的数学学得特别好,我们俩总是一起出去玩,为什么他那么轻松就学好了,我费这么大劲儿也不行,我是不是比他笨?

面对这两个需求,就需要父母帮助孩子:

第一,把事情顺利完成。

第二,向他揭示学做一件事情的基本步骤和方法。

第三,做的过程中难免会犯错,让他了解犯错是常态。

第四,让他明白真正做到学会,不是一次两次就可以达成的,而是一个不断练习的过程。

第五,接纳孩子的失败和他因做不好而产生的愤怒情绪,也让孩子学会接纳自己会失败的事实。

如果每次孩子在学习新事物的过程中,父母都能这样做孩子可依赖的后盾,那么孩子就会安心,也会专心地尝试新挑战,而不会害怕挑战新的困难。因为他知道有父母在身后支持他。

6.站在孩子的角度,制定规则

在第五节中,我们详细讲述了父母如何制定规则才能有效实施。那么这7个家庭的父母又是如何制定规则的?有什么相同之处?

相同之处是他们不认为孩子的错误行为是自己作为父母的失败,或者是孩子对自己的不尊敬,而是制定严格又能给予孩子理解的纪律来约束孩子,纠正孩子的行为。

那他们是怎样做的?

第一,当孩子出现不守规则的行为时,父母都会先克制自己的脾气,给孩子做出正确的示范。

第二,在规劝孩子的过程中,强调规则的重要性,随后倾听孩子的想法。

第三,规劝无效时,为孩子的合作提供奖励,提醒孩子不听从警告将会失去约定的某种权限。

第四,如若孩子仍不以为意,父母会更进一步吸引他的注意。例如有力地提高说话声音,让孩子在所传达出的不舒服的语言中知道后果。

第五,约束无效时,父母会把孩子隔离在不让人害怕的偏僻角落或房间。

第六,以上方法都不起作用时,所有孩子都挨过打,这是令人遗憾的最后一招。

三、父母做得不完美的部分

虽然这7个家庭的父母都养育了非常优秀的孩子,但是不代表他们的育儿过程完美无缺。他们也会带给孩子一些消极的影响,比如由于孩子生病,父母把对孩子病情的恐惧和小心谨慎的情绪传递给了孩子,使得他长大以后即便身体早已康复,还是会习惯性地感觉自己的身体不太健康; 一位母亲不了解小婴儿的心理需求,在孩子不到1岁的时候,因为工作原因离开了6个星期,在这整整一个半月的时间里孩子没有见到母亲,使得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非常缺乏安全感;还有一个女孩子由于小时候父母对自己的控制,长大后每当遇到与父母意见不一致的情况时,都要经历强烈的思想斗争后,才能跟随自己的内心做出选择,并独自为结果负责。

大家可以看到,即便培养出了如此优秀的孩子,这些父母们也避免不了出现各种教养失误的情况。但是,这些失误并不会阻碍孩子们幸福健康地长大,追寻自己热爱的生活方式。

所以,我们作为父母,在育儿道路上也不必为偶尔的一次失误过于苛刻要求自己。严厉苛责自己的气氛反而会让孩子更加紧张和内疚。孩子会认为就连父母自己都达不到令人满意的结果,自己将更难达到。

四、总结

在今天的分享中,我们看到了在养育出优秀孩子的7个家庭中,父母们在面对自己、面对问题和面对孩子时的一些特点和方法。总结起来就是:自己快乐而自信,遇事乐观而镇定,对孩子体贴温柔,能和孩子一起探索和解决困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