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分享的内容总结起来是在教会父母们逐渐把尊严还给孩子,具体做法有:爱、理解、接纳、相信孩子、和孩子一起承担责任。
其实,一开始父母们对孩子提出要求本身没有错。养育孩子就是要让孩子学会自己写作业、获得好成绩、与人和谐相处、不浪费时间玩游戏,等等。要达到目标,我们还需要学习如何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制定合理可行的家庭规则。
人类从一出生就需要规律——进食、洗漱、睡眠,稳定的规律性不仅能保证我们的身体健康,更能保护我们的心理健康。
有个实验是这样的:
科学家把猫关在笼里,让猫在笼子里进食、玩耍。
A 组实验:设置笼子的特定部位带电,当猫碰到特定部位就会被电击。观察猫的反应,一段时间后,猫记住了带电的部位,在进食和玩耍时都可以保护自己不再受到电击。
B组实验:笼子带电的部位不固定。也就是当猫碰到同一部位时,有时会被电击,有时不会被电击。观察猫的反应,一段时间后,猫变得躁动、恐慌、不安,无法判定自己的哪些行为会受到电击,哪些行为不会受到电击。
实验结论:
A组实验:带电的部位固定,其实就是有明确的规则。猫可以预测带电的部位,从而避开电击保护自己。
B 组实验:带电的部位不固定,即没有明确的规则。猫不能够预测带电的部位,受到更多电击。
在实验中,A 组的猫知道哪里有电,掌握了避免电击的方法,就能够安心正常地继续它的活动。而B 组的猫不知道哪里有电,没有找到避免电击的方法,在未知的恐惧里活动,惶惶不可终日。
在这一实验中,规则对于猫是很重要的,那么人也需要规则吗?
很多家长在孩子小的时候都曾经畅想过,要给他提供一个绝对自由的成长空间,这肯定是对孩子最好的。然而,站在陪伴了非常多孩子学习成长的教育者和咨询师的角度才发现,在人类的天性中,秩序感是很重要的一个部分。例如,一个3岁的孩子会执着于为自己的玩具分类;一个4岁多的孩子会执着地把家里随便放的物品放回原位。这种物品的规律性带给孩子一个信号: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一切都没有变,他是安全的。 一个成年人,规律的习惯保证他虽然每天只付出一点努力, 但总是朝着一个方向常年积累点滴辛苦,使他最终成为这个方向的专家,获得属于自己的人生价值。
从表面上看,规则带给人类的是束缚,而实际上,规则是人类获得高效、保护、和谐和自由的基础。而为孩子树立良好规则则是在培养他的规则意识和自我管理的能力。
【案例】
睿睿进入初中以后,老师要求必须增加课外阅读量,因此学习压力增大。但是睿睿从来不读书,读后感都是从网上抄来应付老师的。为此父母制定了详细计划,意在培养睿睿的阅读习惯。
首先是将玩手机的时间改为看书的时间。睿睿虽然非常排斥,但是只能硬着头皮看那些自己根本看不懂、也不感兴趣的书,只因为这是父母、老师认为重要的。而他看书的过程实际上就是发呆。看不懂书,却要交作业,为了完成任务,睿睿偷偷地把手机放在书后面,从网上抄读后感来应付,剩下的时间就玩游戏。老师发现以后告知家长并批评了睿睿。父母回家后严厉地教育了睿睿,他被骂哭、没收手机,父母还决定每天进行陪读。但是在执行过程中,睿睿依然拿着书发呆,父母坐在旁边看手机,如果看到他很久没翻页就大喝一声,吓得他把书掉到地上。这样持续了两个月,睿睿变得不主动和父母交谈,甚至出现不交作业、撒谎、不愿回家的情况。他主动提出要去奶奶家住,除非父母把手机还给他并且不逼他看书,否则就不回家。
这时候,妈妈开始动摇了,觉得没必要为了看书闹得家庭不和,提出减少读书量至每周两次,完成任务就奖励。爸爸却不同意,认为好习惯应该坚持。为此父母经常吵架,并导致睿睿最终离家出走。
到了这一步,父母当然很气愤和无奈,本来是想培养孩子的一个好习惯,锦上添花,没想到孩子为此竟然开始叛逆撒谎,还弄得家里鸡飞狗跳。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确实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只是规则的执行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让我们来梳理一下这个案例:
1.规则的制定没有获得孩子的同意,孩子是在被动状态下遵守规则。
2.孩子根本看不懂书,说明没有依据孩子的能力制定规则,缺乏可行性。
3.孩子从网上抄读后感来应付任务,其实是一种积极行为。因为父母的方法无效,孩子自己在努力达成目标,而在他的能力范围内只能想到这个方法。
4.老师发现以后告知家长并批评了孩子,说明老师证明孩子的努力是无效的,他的努力白费,自尊受挫;但是父母的惩罚比老师的更加严厉,这就是雪上加霜。
5.父母每天盯着陪读,还时不时大喝,像盯着犯人一样,让孩子的尊严扫地。
6.父母陪读时看手机,就是双重标准,令孩子更加不尊重父母。
7.妈妈动摇,爸爸坚持,父母意见不统一,孩子就更加坚定地认为这个规则没有积极意义,单纯只为了给自己找事,于是心中更加怨恨父母。
8.父母为了孩子而频繁吵架,这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战争的罪魁祸首,羞愧难当,只能逃离家庭。可扪心自问,他真的付出了努力,然而却没有达到父母的要求,所以如果这不是他的错,那就是这个规则的错。
9. “不再读书,拿回手机,就当事情从未发生,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战争才能停止”,这看起来是在威胁父母,但其实是孩子能想到的解决问题的唯一方法。
那么,如何才能让规则更简单有效地得到实施?
在制定规则前,我们要想清楚3个问题:规则的作用是什么?规则的有效性如何?规则的可执行性如何?
(一)明确规则的作用
规则的作用有以下4种:
1.维持正常生活和学习的秩序,如规定起床、写作业的时间。
2.保障安全健康,如小孩游泳要有大人陪伴。
3.促进关系和谐,如发生争执时用文明的语言去解决。
4.学习新的能力,如养成规律阅读的好习惯。
在树立规则前,父母首先要想清楚这个规则的作用是什么,以及想要获得什么结果。然后用简短明确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孩子听了后立刻就明白他要做什么,同时避免发泄个人的情绪,避免让孩子感到父母在指责他。
比如在这个案例中,父母的目的就是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
(二)规则的有效性
规则的有效性指树立的这个规则能够有效服务于教育目的。父母需要清楚目标是什么,以及如何实现目标。比如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需要弄明白阅读能力到底是什么,为什么阅读能力这么重要,如何能让孩子也认识到培养阅读能力的重要性,如何能让孩子喜欢上阅读,并建立一个良好的阅读习惯等。这些都是父母要思考的问题。
(三)规则的可执行性
即便我们非常清楚规则的目的,并且可以保障规则的有效性,但是规则最终是由人来执行的,所以要考虑人的因素。
1.执行者(父母、孩子)的能力范围
说到规则的执行者,不得不着重强调父母以身作则的重要性。
第一,考虑父母的实际情况。
培养孩子的阅读能力时,父母跟着一起读书、分享读后感,这是最理想的状态。然而,如果计划每天进行一次读书会分享,父母却因总是加班而没能按计划参与,孩子就会觉得连父母都坚持不下来,自己就更没有坚持的决心。
第二,考虑孩子的年龄特点和能力特点。
孩子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能力差异性很大。拿专注力来说,不同年龄的孩子差别很大:
仔细阅读上图就会发现,哪怕年龄只相差几个月的孩子,专注力维持的时间都有差异。如果要求12岁孩子一次阅读的时间为1个小时,这是不合理的;但如果将阅读进程拆解成“阅读30分钟—休息10分钟—再阅读30分钟”,孩子就能持续保持专注。
2.考虑任务难度和频率等因素,评估是否能达到目标
刚才从执行者的主观角度探讨了执行性问题,现在来谈谈规则的难度和频率的合理性。比如要求12岁的睿睿读文言文版的四大名著,或者要求一个月读完3本书,这样的安排对孩子来说就很难实现。
所以,规则的制定要综合考虑作用、有效性与可执行性,而且需要和执行的人一起商量、判断是否符合实际情况和能力范围;同时,也要有不断试错的机会,可以先尝试一段时间,再不断调整,直到所有人都适应这个规则,并把它转换成一个长久的习惯。
从睿睿的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到孩子在规则执行过程中是被动的。父母的不理解和严厉,让他的自尊受到很大的打击,父母的吵架更让他羞愧自责。而父母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没有看到孩子的努力,还雪上加霜。同时,夫妻之间对于规则也不能保持一致,双重标准对孩子的确是很大的困扰。所以,这个规则很难有效实施。
执行规则,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一)规则和爱一个都不能少
我们要培养孩子,规则是手段,而理解和爱是前提。首先,父母的身份定位很重要,要做孩子的支持者,而不是反对者。其次,把规则当作教育和支持孩子的方法,而不是树立权威的砝码。用温和而坚定的态度执行家庭的规则,赢得孩子的尊重,才是让孩子学会尊重规则的有效方式。
(二)善用自然后果法,避免惩罚
惩罚,让孩子感受到的是羞愧和屈辱,同时,他受到惩罚后,会认为已经付出了代价,就不会想着为自己的行为负责任了。
自然后果法是法国教育家卢梭提出的教育方式,主张让儿童自己承受其过失的不良后果,通过体验来负起责任,认识错误,吸取教训。
比如午餐时间,孩子吃零食而不吃午饭,以致下午没过多久他就饿了,可距离晚饭还有一段时间,这段时间里他就要等待并忍着饥饿。这些都是孩子要承担的“自然后果”。父母不要过早干涉,让孩子吸取教训,就可以养成良好的午餐习惯。
善于使用自然后果法的好处:
1.帮助孩子做出纠正:孩子体验到自己行为的后果,吸取了经验教训,再有同类事情发生就能够学会正确处理。
2.让孩子自己体验自己选择的“自然后果”,避免家长和孩子的正面冲突。
3.培养孩子的责任感:让孩子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让孩子守规则不是目的,目的是培养规则意识,培养自我管理的能力。
(三)言行一致,温和而坚定地说“不”
温和而坚定地说“不”包括两部分:控制情绪和给孩子提供选择。
1.控制与接纳情绪
第一,父母控制自己的情绪。情绪激动时,可以使用腹式呼吸法快速处理情绪。具体做法:首先,深呼吸放松,双肩自然垂落,想象自己越来越放松的状态。
然后,吸气的时候,用嘴巴和鼻子慢慢吸气,腹部微微鼓起来。当腹部鼓起到最大极限时,屏住呼吸坚持7秒钟,再用鼻子慢慢吐气。通常在3个腹式呼吸之后,情绪会慢慢平静下来。
第二,接纳孩子的情绪。看到孩子的情绪,并用语言表达出来。例如说“我看到你现在有点不高兴”“你现在有点伤心,是吗”……
2.给孩子提供选择
比如孩子说今天不想读书,但是我们制定了规则,就必须言行一致地遵守规则。
这时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些变通的选择,比如父母可以让他选择听书,用另外一种方式获得知识,既满足了孩子身体放松的需要,又让孩子遵守了规则。所以,坚定的立场和态度既能让父母坚守自己的界限,也能让孩子学会遵守界限。
(四)以身作则
很多情况下,父母承担着很重的家庭与工作压力,要完全做到以身作则是很难的,然而我们还是要强调:有效的学习是基于模仿的。著名行为主义心理学家班杜拉的研究结果证明,孩子学习的过程就是在不断模仿,学习是潜移默化地发生的。大脑中存在镜像神经元,它促使我们不自觉地去模仿别人,使我们能够通过学习别人的经验来提高自己的能力。比如很多人根本不懂五线谱,但是通过听别人唱歌,就能准确地唱出一模一样的歌曲,这就是镜像神经元在起作用。
所以,父母给孩子讲读书的好处,不如自己开始读书,用书中学到的智慧使自己收获成长,同时影响孩子。这样就能避免双重标准,孩子看到这是父母能轻松做到的事情,对读书的畏难情绪便能减少。
(五)夫妻之间理念一致
在执行规则的过程中,如果夫妻之间不一致,孩子首先会质疑制定这个规则的目的。孩子觉得既然父母意见不一致,那么这个规则就不能达到目标,但是还要让他来执行,那就是故意欺负他。而且,夫妻间因为理念不合而引发的争执,会让孩子觉得自己是家庭争吵的罪魁祸首,他从此会对规则带有极大的抵触情绪。
经过以上分析,应该如何帮助睿睿培养阅读习惯呢?
1.在规则制定前,我们要清楚其目的是培养阅读习惯。有效的方法是一家三口各自找一本喜欢的书,每天有1小时的集体阅读时间。睿睿可以阅读30分钟,休息10分钟,再继续阅读30分钟,每周分享一次读后感,坚持下来有奖励,没有坚持下来的话,就分享不读书的缺憾。为了验证可执行性,可先试行一个月,不断改进规则,直到规则转化为大家都能坚持下来的习惯。
2.在执行规则时,相互理解彼此的需求,给彼此更多的选择。可通过改变规则的具体细节,保证所有人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方法。
3.父母时间再紧张也要利用片段时间阅读,可以分享困难,让睿睿一起想办法解决,锻炼他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出现夫妻之间不一致的情况,两人先商量好,保持一致了,再和孩子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