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案例】
睿睿是一个贪玩的孩子,学习成绩不太好,有时会因为上课回答不出问题而被老师批评。睿睿放学回家不喜欢主动写作业,很喜欢玩玩具。这天妈妈送睿睿去上补习班,坐电梯时,进来了一位老奶奶。老奶奶好像是第一次来这里,东张西望的。睿睿问:“奶奶您去几楼?”奶奶说:“我去8楼。”睿睿赶紧按了电梯开门的那个按钮,说:“奶奶,这个电梯是去高层的,您坐旁边那个电梯吧,那个到8层。” 奶奶对睿睿说了声谢谢,就赶紧出去坐了旁边的电梯。
睿睿帮老奶奶按完电梯后回到妈妈身边,以为至少会得到一句肯定的话,但这时妈妈满脑子想着的都是昨天班主任向她反映的睿睿和同桌吵架的事情。她想赶紧趁着上课前的机会和孩子沟通一下,见到孩子就张口批评道:"昨天开家长会时我听刘老师说你前几天又和同桌吵架了,你怎么总是不让我省心!”
睿睿:“我没有总是这样,我和他吵架是因为他上课玩我的玩具,不认真听课。”
妈妈:“你什么时候偷着把玩具带到学校去了?我说你成绩怎么下降得这么快呢!玩玩具、打架,什么不好你干什么。”
睿睿:“我上课没有玩,你为什么总是不相信我,总是觉得我做得不好,我做得好的地方你怎么都看不到。”
妈妈:“那你和我说说你都什么地方做得好了?”
睿睿:“我是为了让他好好听课才说他的,还有我刚才帮老奶奶按电梯指路,你为什么看不到?是不是只有我不听话你才看得到?”
妈妈一时语塞,陷入了沉思。
家长总是把孩子的积极行为看作是理所当然的表现。我们觉得孩子饭前洗手、放学后认真写作业都是孩子应该有的习惯,从来没有觉得这是值得表扬的积极行为。反而当他们不做这些行为的时候,父母觉得孩子出现了逆反行为。
一、为什么要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
睿睿的学习状态引起妈妈的不满意和焦虑。如果睿睿的学习态度再积极、勤奋主动一些,成绩应该会更好,妈妈应该也不会这么着急。睿睿的“消极学习态度”在妈妈心中越放越大,遮蔽了她的眼睛,以至于她总是倾向于关注孩子的缺点。而睿睿在总被提醒缺点的情况下,一旦遇到学习的问题,就害怕被抓住把柄、受到“指控”,这也令他更加焦虑,不能专心学习。其实他也想通过努力来证明自己,但好几次的努力都没换来父母的肯定,以至于他开始怀疑自己,遇到特别难的题目时,就会主动放弃思考。
由此,我们看到父母的消极关注对孩子成长具有不利影响。因此,父母应该学会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
(一)付出努力的艰辛旅途,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
孩子最容易被批评的时刻,往往是他遇到困难的时刻。在第一节中提到的孩子所谓的“逆反行为”,其背后的深层原因是孩子遇到了他那个年龄阶段发展的要求,这也是他习得能力的机会。
从懵懂无知的小孩子成长为承担责任的大人,一路要学习的知识太多。这条路不容易,每一位父母都走过,都能记得自己当年的艰难状况。现在孩子也正处在那个时刻,他付出努力的时候会遇到各种困难,这个过程比较不顺利,他也容易放弃。如果父母能够提示孩子他所拥有的优势,就是在给孩子更多可以选择的资源。若是相反,不断指责孩子已经犯过的错误,把这些指责叠加到已经负重受阻的孩子身上,会很容易压垮他,让他不再前进,更不愿意再一次付出努力。
(二)给孩子做好示范,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所遇到的最大的难题就是了解自己的价值,并找到实现自己价值的合适途径。但我们每一个人都不能全面地认识自己,唯有通过别人对自己的态度来确定自己是不是有价值的,是不是值得被人尊重的,是不是对社会有用的。
父母作为孩子在世界上第一个信赖的人,如果总是看到或指出孩子的缺点,那么在父母这面镜子中,孩子也会找不到自己的优点,陷入对自己深深的怀疑中。
因此,什么事都依着孩子不一定会让孩子没出息。但是,如果总是说孩子各种事情都做不好,孩子一定会没出息。
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到底什么样的行为才能被称为积极行为。
二、积极行为的表现
从心理健康的角度来说,我们会从5个层面来评估人们的健康水平:自尊、人际关系、适应性、拓宽认知的能力、爱好娱乐。如果人的行为目标是为了维护这5个方面的内容,那么这种行为就是积极行为。
接下来,我们就来分析这5个方面的积极行为。
(一)维护自尊
在心理学中,自尊水平是一个人对自己的评价结果。高自尊就是我们说一个人比较尊重自己,而低自尊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卑。孩子的逆反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是他想要得到父母、老师以及社会的接纳和尊重。唯有他感受到被接纳和被尊重了,孩子才能够尊重自己,获得自尊。
被尊重的需要是人类最基本的需求。因此,当孩子的自尊受到了威胁,他就会想尽各种办法来维护尊严,如努力争取好成绩、为了获得认可而劳动等。比如在上一次的分享中,睿睿为了让自己看上去不那么胖,不被别人嘲笑,宁可反复穿一件脏兮兮的衣服。
有些家长说自己的孩子“没脸没皮”,一味地批评孩子的缺点。时间长了,不管家长怎样批评孩子,孩子都会表现出无所谓的样子,好像完全没有自尊心。从自尊的角度来说,对批评的“无所谓”态度和穿脏衣服一样,都是一种保护自尊的积极行为。
(二)维护人际关系
人是具有社会性的。人际关系对一个人的身心健康和成长发展都有至关重要的影响。所以孩子从胎儿期起就要学习怎么样和母亲、父亲相处,3岁开始就需要学习怎么样和家庭以外的人相处。很多时候,孩子做事情的动机很可能是维护他的人际关系。比如孩子在学校和同学打架,是因为自己的朋友被欺负了;又比如父母在家中总是吵架,孩子就会故意出问题把父母的注意力吸引到自己身上,这样就能维持整个家庭的完整性,我们称之为“家庭中的替罪羊”。从这个角度来讲,孩子的逆反行为是维护同学关系和家庭关系的积极行为。
(三)适应新变化
适应指的是发生变化后,孩子调整自己的心态和行为,做出努力使自己克服困难,或者得到新环境的接纳。比如孩子有了新的体育爱好,但是参加训练会耽误学习,为此孩子增加了学习时间,以保证训练、学习两不误。又比如,孩子升上初中后,开始偷偷摸摸地打游戏,这是因为班里大部分同学都在玩这个游戏,如果他不玩,很容易被孤立。所以,增加学习时间和打游戏,都是在适应新环境和新情况。
(四)拓宽认知
认知是指人们获得知识、应用知识的过程,或信息加工的过程。人脑接受外界输入的信息,经过头脑的加工处理将之转换成内在的心理活动,进而支配人的行为,这个过程就是信息加工的过程,也就是认知过程。简单来说,就是人们的头脑学习新事物的过程。1岁的孩子因为好奇而拿刀切东西,这就是在探索世界,属于积极行为;十几岁的孩子总想独自旅行,这是他们想要用体验的方式来拓宽自己的认知,也属于积极行为。
(五)发展爱好娱乐
孩子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自己独特的爱好。他在爱好中释放好奇心,缓解压力与焦虑,找到志同道合的朋友共同探索和理解世界。由于热爱而付出努力,获得进步,同时练就经受挫折的能力和锲而不舍的精神。但是,为了自己的爱好而耽误了学业,就容易被家长看作是“玩物丧志”,而从一个人的心理健康和成长过程的完整度来说,追求爱好是积极行为。
这5个方面的积极行为,可能与大部分父母所期待的孩子应该有的积极行为,如听话、懂事等很不同。孩子除了是父母的子女、老师的学生之外,更是一个人。每一个人的本能是从自尊、人际关系、适应性、认知和爱好娱乐这5点出发的,他的行为积极性的前提也是为了保障这5个方面的内容。同时,我们探讨过育儿的终极目标:不是取得非常优异的成绩、拥有八面玲珑的人际关系、练就非凡的能力等,而是让孩子养成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独立的孩子,首先是有尊严的孩子,能和别人友好相处,在遇到变化时能及时调整自己去适应环境,有自己独立思考、学习的能力,最重要的是有自己热爱的、愿意投入精力去努力实现的事情。
三、如何关注积极行为,促进孩子的积极转变
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就算是孩子沉迷游戏,我们也仍能够看到孩子的积极方面。这并不代表我们不负责任、放纵孩子,相反,这是我们相信孩子、让他对自己行为的后果负责的表现。
看到孩子的积极行为包括以下3种做法:肯定、表扬、奖励。
(一)怎么肯定孩子——肯定孩子的3个方法
1.肯定孩子的动机
孩子做任何事情都是为了满足他的某一个动机,比如说维护自尊、维护人际关系、适应新变化、拓宽认知和发展爱好娱乐。这些动机对孩子的成长都是至关重要的,所以孩子想要做到某件事时,动机不会错,只是方法欠妥。我们先肯定他的动机,这表示关于这件事我们可以和他一起找到更多的解决方法。如在上面提到的案例中,妈妈知道睿睿吵架之后的第一反应就是“孩子做错事”,忽视了孩子这个行为的动机,以至孩子的逆反行为不断增多。
如果妈妈想想孩子这样做的原因,想想有什么可以肯定的部分,比如对睿睿说:“睿睿,妈妈知道你是为了让同桌好好听课,帮助老师维持课堂秩序,你很有责任感和正义感,很热心。”这样孩子的动机就得到了肯定。
2.肯定孩子的情绪
情绪是人们遇到的事情与自己的需求匹配的结果。所以孩子的情绪是他对所经历的事情的直接反应,没有对错之分。我们需要肯定孩子的情绪:他的这种情绪很正常,任何一个人遇到这样的事都会有这样的情绪。
接纳孩子的情绪,就是在给孩子做一个好榜样,教孩子学习识别自己的情绪和管理自己的情绪。
比如妈妈可以对睿睿这样说:“同桌拿走了你的汽车而且在上课时玩,你很生气,是吗?我明白你的感受,但是你和他吵架,是不是就是你的不对了?你想,他是不是也想和你吵架?如果这样,你们是不是不能做朋友了?所以吵架没有解决问题。那现在想一下,下一次怎么做可以更好呢?”
3.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
第三个方法是要肯定孩子付出的努力,这是给孩子雪中送炭。比如妈妈可以对睿睿说:“你知道上课玩玩具是不对的行为,并想要去制止这种行为,你在努力为班级里的所有同学维护一个良好的上课环境,也在帮助同桌提高学习效率。你所做的这一切,都是有意义的,妈妈为你骄傲。”
孩子的内心敏感而细腻,希望得到父母的奖励和表扬,需要来自父母积极的“正强化”,更需要来自父母的肯定和鼓励。肯定他的努力和动机,肯定他的情绪和行为,这对他改变逆反行为、增加积极行为而言非常重要。
(二)怎么表扬孩子——口头表扬孩子的3个方法
表扬孩子是家长都愿意做的事情,然而很多家长反馈自己在表扬孩子的时候却遭到了孩子的排斥。其实,用心的表扬需要科学的方法。对孩子的肯定会增加孩子的信心,同时,肯定孩子的时候更需要口头上的、言语上的表扬和赞美。
1.表扬要清晰明确
表扬要清晰明确地指向一个具体的行为。比如在睿睿的案例中,妈妈可以这样说:“妈妈觉得你今天在电梯里给奶奶指路很热心。”通过这样表扬,孩子就能明确理解妈妈赞成的具体行为是指路行为。
2.表扬内容要具体
我们的表扬内容要具体。告诉你的孩子你在具体表扬他的哪些行为,这样会帮助孩子准确地知道他所做的哪件事是积极的行为。比如在睿睿的案例中,妈妈看到睿睿帮老奶奶按电梯之后,可以对孩子说:“真开心你能够帮助别人,你真是一个乐于助人的好孩子。”这就是在表扬睿睿帮助别人这一件事情。
3.表扬要及时
表扬要及时,越快越好。我们要在看到孩子的积极行为之后,及时地对其进行口头的表扬。比如在睿睿的案例中,妈妈看到睿睿的行为之后,应该马上进行表扬。妈妈可以对睿睿说:“妈妈看到你刚才主动帮老奶奶按电梯,你真是一个热心的好孩子。”
这样孩子就会更加清晰地记住,父母关注到了自己的哪一种具体行为,而自己在这个过程中,具体都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下一次就能更加完整地重复这个积极行为。
(三)怎么奖励孩子——奖励孩子的3个原则
肯定与表扬都是在态度和语言上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同时加上行动以及物质上的奖励,会更进一步地鼓励孩子的积极行为。
1.奖励要贴近孩子
给孩子奖励首先要贴近孩子,奖励与孩子相关并且是他期待的活动或物品。可以和孩子一起列出他想要的奖励清单,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清单中的奖励。比如幼儿园、小学时期的孩子,给他们的奖励可以是去动物园、游乐场、吃冰激凌等;对于青少年时期的孩子来说,给他们的奖励可以是玩游戏1小时、周末晚点睡等。
2.奖励要出乎意料
我们给孩子的奖励可以出乎意料。奖励的随机性越强,奖励的作用就越明显。比如当妈妈看到睿睿帮奶奶按电梯指路时,可以给他一个奖励;或者在知道睿睿和同学吵架这件事之后,虽然睿睿的做法是错的,但是他维护课堂秩序的动机是值得肯定的,这时妈妈可以给他一个小礼物,奖励他的热心和有责任感的态度。
3.奖励要保证能够实现
对孩子承诺奖励就一定要实现诺言。对孩子的承诺,代表的不仅是某项娱乐活动或者物质奖励,还是孩子和你一起共度欢乐时光的殷切期望,更是对孩子为达成你的承诺所付出的努力的尊重。兑现承诺,兑现的是孩子对父母亲密依恋关系的期望,对自己的付出创造价值的期望,对自己能够被尊重的期望。父母答应孩子的事情能够做到,孩子才会努力完成他答应父母的事情。
四、总结
今天我们分享了关注孩子积极行为的原因。
1.付出努力的过程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雪上加霜。
2.给孩子做好示范,让孩子相信自己的能力。
然后从自尊、人际关系、适应性、认知和爱好娱乐这5个方面探讨了人的积极行为。给父母们以提示:只要是满足这5个方面动机的行为都是积极行为。最后给出了3种表达对孩子积极行为关注的方法。
1.肯定。肯定孩子的动机、情绪和付出的努力。
2.表扬。表扬内容要具体、明确和及时。
3.奖励。奖励要贴近孩子、出乎意料和保证能实现。
通过今天分享的内容,大家都意识到了关注孩子积极行为的重要性,希望各位家长在今后和孩子的相处中尝试关注孩子的积极行为,促进孩子的积极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