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章 >> 放弃与孩子争执
放弃与孩子争执 在线疏导心理学研究院

在之前的分享中我们提到一个问题:父母停止呵斥,孩子不会立刻停止逆反行为,但这是联结依恋关系的第一步。想要与孩子在情感上深度联结,需要正视与孩子争执的时刻。

作为父母,我们不仅仅是要养育孩子,满足他的基本需求,更是要教育孩子,教导他为人处世。这种教导不可能靠专门给孩子开堂课来进行,而是要在生活的细微之处,以身作则,敦促影响。然而,很多事情的度如果没有掌握好,便会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多少亲子关系就在日日耗竭心力的、喋喋不休的争执中,由小争论升级成大矛盾,甚至上升成了大的“战争”。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演变过程呢?

、亲子互动中的争执行为及其原因

(一)父母是怎么和孩子争执的呢

首先,我们来看一个日常生活中的场景。

【案例】

一天早上,睿睿和妈妈因为穿衣服起了争执。

睿睿:“你怎么总是说话不算数!我一定要穿我的蓝外套!昨天你答应过我可以穿的!”

睿睿为了要穿蓝外套已和妈妈抗议40分钟了。现在是早上7:55,妈妈知道快要迟到了,可是睿睿的蓝外套非常脏,不能再穿了。

妈妈继续尽量不呵斥儿子,用包容的声音回答道:“哦,是吗?可是,不管怎么样,你不能穿那件蓝外套了。”

这时,妈妈并没有像往常一样呵斥睿睿。

但是,睿睿仍然试探性地抬高声音:“我就是要穿!要是你今天不让我穿,我就不去上学了!”

在家庭教育中,对于孩子什么时候完成家庭作业、交什么样的朋友、什么时候上床睡觉等这些问题,父母和孩子双方谁也不愿意服谁。陷入争执时,双方会产生激动的情绪,会说伤人的话,甚至会动手。

争执不像呵斥那样能直接带给孩子很大的伤害,可争执却经常发生,因为它会披着“要教育孩子”的外衣,在很多生活场景中出现。但如果不跟孩子争执,家长又会担心把孩子惯得无法无天。

(二)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起争执

亲子互动中的很多争执是由孩子引起的。那孩子为什么不能乖乖听话,而总要跟父母争执呢?

1.孩子对自己拥有的权利抱有不切实际的期望

责任与权利是对应的。作为父母,我们拥有所有家庭事务的决策权,是因为我们承担了所有的家庭重担;而且决策之后的结果,无论是好是坏,都由我们来承担主要责任。

孩子认为自己在一切家庭事务上面享有与父母平等的权利,却没有意识到自己还需要承担责任。

比如在这个案例中,睿睿如果穿着脏衣服去学校,老师很可能会怀疑妈妈是不是没有照顾好睿睿,或者睿睿家里是不是出了什么事情,由此而引起的一系列复杂后果,都是要妈妈来承担的。

2.孩子的情商不高

孩子还不能很好地认识到和控制住自己的情绪,更不容易学会识别他人的情绪。因为情商这种能力基本违反了我们人类的动物天性,却能使我们很好地适应人类的文明社交活动。

所以,情商能力的获得需要后天的习得。在成人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发现有些人说话、做事总是让人不舒服,虽然他们从没有犯原则上的错误,但就是让人无法亲近。这很可能是在他们的成长环境中缺乏高情商家长的良好榜样,家长也没有意识到要培养孩子的情商,所以即便孩子已经长大成人,也不能与人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因此我们知道,小孩子总是和父母起争执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如果你不示范给他看,他根本不知道不争不闹、好好说话就能圆满地处理事情。

在这个案例中,睿睿的坚持己见一定是有他自己的原因的,也就是说,这件蓝外套能帮助他解决一个大麻烦。这个大麻烦让他很难受,原因又特别的复杂,他并不能用简洁的语言来描述这个麻烦。

同时,那些难受的情绪让他“头大”、崩溃,导致他的语言表达让妈妈不舒服, 那是因为他不会用别的方法发泄情绪。

其实,他也在试着想办法解决那个大麻烦,这个办法就是穿这件蓝外套,可是妈妈不同意,那么他就得自己承担那个大麻烦了,他可受不了,因此他必须用尽一切能想到的方法来威胁妈妈,比方说不去上学。


(三)父母为什么控制不住要起争执

争执往往是由双方引起的。那么我们也要看一下,当孩子不听话的时候,作为父母,我们是怎么想的。

睿睿威胁要不去上学的时候,妈妈自然非常烦躁和无助。因为在她心里,睿睿此时的表现特别不可理喻,尤其是在妈妈已经控制自己不再呵斥他以后,睿睿还是不为所动,继续和妈妈对着干,这让她有种深深的无力感。但是,她决不能让孩子穿着脏衣服出门。

父母控制不住要和孩子起争执的理由:

1.孩子不听我的安排,后果、责任要我来承担,我为什么不在一开始就避免?

2.我什么都不管他,放纵他,难道不是失职吗?

3.我不跟他争执,把孩子惯坏了怎么办?

4.孩子和我的压力都不小,按照我的安排走,大家都能更加顺利和轻松,为什么不呢?

5.在很多原则问题上,孩子就必须听话,没有商量的余地。

二、需要坚守原则的情况

(一)必须要让孩子遵守的原则

有些时候,孩子必须按照你说的办,而且没有例外。

比如以下情况:

1.危及孩子身体和情绪健康的行为、活动或问题:如独自一人在深水区游泳。

2.危及他人身体和情绪健康的行为、活动或问题:如攻击或辱骂别人。

3.违法的行为、活动或问题:如偷窃、抢劫。

4.干扰孩子学习的行为、活动或问题:如不完成作业。

5.干扰家庭生活正常秩序的行为、活动或问题:如破坏家庭物品。

遇到这些情况,我们必须坚持,那么我们怎么做到和和气气地让孩子遵守这些原则呢?

(二)和和气气地让孩子遵守原则

我们以不能攻击、辱骂别人为例。

第一,让孩子理解后果。

你必须让孩子理解到不攻击或辱骂别人所能带来的益处,以及实施这种行为对别人、对他自己带来的消极后果。

可以通过多种方法让孩子理解,比如讲故事、看电影等。

第二,要承认所有人都有想做这件事的可能。

每个人都会有伤害别人的想法和冲动,尤其是在自己受到伤害的时候,这种冲动就更加强烈,因为这源于我们遗传下来的生存本能。

第三,要多关注孩子付出的努力。

当人想去攻击别人的时候,首先是他的内心充满了愤怒与恐惧,在这种情况下,行为失控的可能性很大。孩子为了控制自己不去攻击和辱骂别人,要努力地与自己的本能作对抗。如果希望孩子养成这样的习惯,就要多去积极肯定他的这种努力。

相反,如果我们总是盯着孩子没有做到的事情,会给他处于努力之中的状态增加更多的负担。这会让他在很辛苦的状态下更加怀疑自己的能力。他从家长那里受到打击,就会觉得继续坚持控制自己变得更难,也不再相信自己通过努力就能控制住自己的行为。最后,就形成了家长最不愿看到的逆反行为。

我们坚持这些重要原则是为了让孩子形成习惯,而不是要强化孩子违背这些原则的行为。所以,我们要避免惩罚孩子。

三、放弃争执

回到睿睿的例子,看看孩子后来说起这件事时是如何解释的。

【案例】

睿睿:“我当然知道那件衣服很脏,可我没有办法,我必须穿。但最让我生气的就是,我妈就像看着一个神经病似的看着我,觉得我不正常了,我特别生气。”

咨询师:“你觉得妈妈看你像看神经病?”睿睿:“对啊,就她那个表情,就好像忍着多大的恨似的,不就穿件脏点的衣服么,至于吗?”

咨询师:“忍着多大的恨?”

睿睿:“对,她看我的眼神,我觉得她不喜欢我,一直忍耐着我。”

咨询师:“哦,你觉得你妈妈不喜欢你。”

睿睿:“是啊,就好像学校里的同学和有些老师那样看着我。”

咨询师:“哦,学校里同学和有些老师?”

睿睿:“对,反正连我妈都不喜欢我。”

咨询师:“你为什么觉得你妈不喜欢你呢?”

睿睿:“因为她不关心我是怎么想的,只是想要我听话。我什么都听她的,无论我的日子好不好过,反正他们也不关心。”

咨询师:“你为什么觉得她不关心你呢?”

睿睿:“因为她就只是说你必须这么做,不这么做就怎么样,跟她说不要,她就不停说必须怎么样,也不管我想什么。”

咨询师:“那你跟她说过你的想法吗?”

睿睿:“跟她说有什么用,她又不听,还像看神经病似的看着我,我看了就生气。”

分析睿睿的问题:

1.在这个例子中,我们能看到一点:父母关心的是这件事情要怎么做,而孩子感受到的是父母跟他说话时对他的态度。

2.所以,孩子不是不想做这件事情,而是生气你对他的态度。

3.那么,要让孩子听话的步骤:首先是得让孩子感受到我们是关心、理解他的,并且也是爱着他的;其次才是好好地跟他讲道理;最后是一起商量看看具体怎么做。

我们总结一下,父母和孩子起争执的一些原因:

1.父母只考虑把事情说清楚,而没考虑到自己说话时使用的语言和眼神让孩子很不舒服。比如“像看个神经病一样看着我”。

2.孩子被当成一个有“问题”的人对待,内心充满了无名的愤怒和委屈,但是孩子太小说不出来,只能本能地跟家长对着干,发泄那股无名火。

3.父母只是想让孩子配合做对他自己有好处的事情,没想到招来这么大的反抗,觉得孩子简直不可理喻,心中也充满了愤怒,对孩子说话就更不讲究方法了。

4.其实,只要不令孩子觉得你认为他有“问题”,让他觉得你理解他的情况, 并愿意和他一起努力尝试,做他的后盾,给他提供支持,即便结果不好也会和他一起承担,这样就能让孩子慢慢接纳你的建议。

5.大部分父母心里其实就是这样想的,但是也要学会表达出来,让孩子感受到你对他的爱。

从心理学家对人类心理特点与行为的研究中,我们能找到很多有效的理论和方法来帮助我们解决问题。接下来我们逐一看看该怎么做。

(一)为什么要放弃争执

因为孩子有他自己要这样做的原因。我们继续看回睿睿的故事。

【案例】

睿睿:“我就是要穿,要是你今天不让我穿,我就不去上学了!”

妈妈:“看起来这件衣服对你特别重要呢,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它呢?”

睿睿:“你别管,我就是喜欢。”

妈妈:“我明白了,你喜欢这种风格的衣服。那这样吧,周末咱们再去多买几件同样款式的,省得你都没得换。”

睿睿:“好,我能多买几件吗?”

妈妈:“我们到时候一起挑挑,只要够穿就行。那么,今天你能不穿这件脏衣服了吗?”

睿睿:“不行…… ”

妈妈:“一定有特别重要的原因吧?”睿睿:“同学们总说我胖,但是我穿了这件衣服以后,他们就开始说我很潮。”

妈妈:“哦,我明白了,那你今天就穿这件吧。不过,我现在想办法来把它弄干净点,周末咱们再买几件新的。”

睿睿:“好。”

在孩子每次拒绝你的背后,都有他要这样做的原因。如果是你让他生气了,那他也会故意让你生气。但如果是他遇到困难了,我们就要了解这个困难到底是什么,怎样才能真正帮助孩子。当父母陷入必须要和孩子一争长短的心态中时,父母就没有办法看到孩子问题背后需要帮助的原因了。

(二)放弃争执的方法

1.改变你的心态

你有你的生活,孩子有孩子的生活。虽然你承担着全部的家庭责任,但是想要孩子过好他的生活,只能靠他自己。父母能做的只有在一旁提供支持、建议,选择权还是在孩子的手中,因为后果是需要孩子自己承担的。

父母要接纳这一点:孩子不一定要全部听你的话。

睿睿妈妈听到“我必须穿这件”时,回答说:“看起来这件衣服对你特别重要呢,能告诉我,你为什么这么喜欢它呢?”

这就是妈妈接纳了这一点:孩子不需要全部听她的话。

2.保持冷静和笃定

第一,和孩子相处时,保持冷静和笃定。这样做一方面能够帮助解决你们正面临的问题,另一方面,更是言传身教。遇到问题时,你的大声呵斥、激烈的争执,与你温和冷静地去应对,会传递给孩子不一样的信息。

(1)呵斥表达的信息是:“妈妈更不知道该怎么办了,完蛋了,你要穿脏衣服了,天要塌了。”

这种崩溃,让孩子在生气的同时,更是充满了恐惧。同时,他也从你身上学到崩溃。你崩溃地喊叫,和孩子争一时的长短对错,孩子也会觉得所有的事情都有严重的、无法承担的后果,就会像你一样陷入情绪的漩涡里,自己抓狂,也让身边的人抓狂。

(2)激烈的争执给孩子传达的信息是:“我不知道你的难题该怎么办,我自己这还一团乱呢,你还穿脏衣服,给我制造更多麻烦。所以,我没办法去理解这件脏衣服能帮你解决的问题,你必须穿干净的衣服。”

(3)平静下来,跟孩子好好解释你希望他穿干净衣服的原因,传达的信息是:“你看我现在状态也还不错,但是如果你有坚持的理由,可以跟我说说,我给你做个示范,我是这么想的…… ”

如果你能理解孩子,照顾孩子的感受,你就是一个高情商、高智商的好榜样,孩子也会学习你的样子,去想办法解决问题。

第二,保持冷静和笃定的方法。

在身体方面,当和孩子有不同意见的时候,要注意观察你自己的身体感受,也就是从当前的想法中跳出来,把注意力放在你的身体上,观察和感受自己的心跳,慢慢感受自己的呼吸,放慢呼吸的速度,保持更长的呼气时间和吸气时间,一呼到底,一吸到底。这样往返循环5~10次。

在想法方面,抓住孩子所说话题的核心点,也就是孩子所说的具体事情,他的感受、他的需要和他想让你做的事情。

同时在语言方面,把你总结的几个要点告诉他。如果你说得不对,请他来指正。

也许这时你会想:那我不要更正他的想法了吗?什么时候更正呢?这么放纵他好吗?

就像我们在之前内容中分享的,你可以生气,你也可以表达你的不同意见,只是我们能不能冷静理智,甚至高高兴兴、顺顺利利地把事情解决了呢?

你可以说出你的想法,但是不强求孩子必须完全照办。我们可以和孩子商量,每个人都多想几种方法,大家一起选,直到选出双方都同意的方法为止。

总结:我们不能和孩子争执,因为一旦陷入一争长短的心态中,就无法帮助孩子解决他正面临的难题。为了避免和孩子发生争执,就要改变“孩子必须听话”的心态,保持冷静和笃定。

四、总结

我们分别从父母和孩子的角度看到和理解了亲子间发生争执的原委。一方面家长需要给孩子立规矩,和和气气地遵守并执行规则;另一方面家长要改变原有的心态,保持冷静和笃定。相信自己,相信孩子,化争执为合作,以达到解决问题的目标,改善并提升亲子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