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生家庭需要为童年创伤负全部责任吗?原生家庭的负面经历一定会成为童年创伤吗?除了创伤,原生家庭还赋予了我们哪些特质呢?今天将一一解析这些问题。
一、原生家庭是否为童年创伤背了锅
之前我们分享了童年创伤的一些不良影响,说到创伤是在原生家庭中形成的,我们是否会隐约有这样的想法:“为什么我会出生在给我带来创伤的家庭?”“为什么妈妈就不能对我多一点温柔和理解?”“都是父母的错,都是他们养育的过错导致了我的今天……”
如果大家有这些想法,都是可以理解的。这似乎是每一个人在与原生家庭达成和解之前的必经之路。之前的内容提到过在觉察到童年创伤之后,我们有可能会陷入对原生家庭的愤怒和埋怨,所以建议每个人先觉察自己这种感受和想法,但不要做一些指责、埋怨父母的行为。那么,童年创伤全部是原生家庭的错吗?
先邀请大家来到这样一个家庭:
案例:
家中的一对兄弟,年纪相差2岁,生长环境也几乎相近:一样在父母身边长大,一样的经济条件,相同的时代,甚至是同一个幼儿园,同一个学校。当他们长大后,他们的性格特点会一样吗?如果曾经遭遇过相似的创伤经历,比如不被父亲认可,那他们的成长轨迹,或是人格特质会是相似的吗?
即便不深入思考,我们也会知道,“世界上没有相同的两片叶子”,同样的也不会有两个相同的人。所以,即便是遭遇了相似的童年创伤,这种经历对每个人的影响和意义也是不尽相同的。这就好像,有些人遇到挑战会退缩害怕,有些人遇到挑战则会兴奋得迎难而上;有些幼年时曾被抛弃的人,成年后怨天尤人,生活得死气沉沉,处处埋怨人生不公;但另有些同样遭遇的人,不仅能够开创自己的事业天地,还定期捐款捐物到社会福利院,义务帮助那些与自己有同样经历的孤儿。
因此,我们现在的生活状态以及人生态度,并不完全是由童年创伤决定的,那些“今天的不如意就是因为童年创伤,而导致童年创伤的原因就是原生家庭”的想法,是片面且不能完全成立的。
所以,我们要客观地看待原生家庭与童年创伤的关系,原生家庭并不是童年创伤的唯一原因,不要让父母为自己当下的生活现状全部背锅。
二、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经历
刚刚我们说到,一对年龄相差2岁的兄弟,都不被父亲认可,父亲觉得哥哥缺乏长兄如父的责任心和承担力,觉得弟弟性格内向,木讷,不爱沟通。两个兄弟都不是爸爸心中的理想儿子。
带着父亲的评价,兄弟二人逐渐长大,进入社会。哥哥的工作能力很强,专业技术也过硬,单位领导几次找到哥哥,希望他担任技术指导的工作,但都被哥哥婉拒。他拒绝的理由是,觉得自己没有带领团队的能力。弟弟则选择在互联网公司任项目经理,每天要对接的人和事无数,同时还要承担很多外部资源的对接工作,比如游戏开发公司,购物网站,信息平台的协同工作。
同样是面对父亲的不认可和评价,我们可以看到兄弟两个成年后的性格和行为是如此的不同。在责任心和承担力方面,哥哥认同了父亲的评价,就是“爸爸认为我是个责任心承担力不够的人,我同意他的看法,我也是这么认为的。”于是,面对领导的提拔,哥哥不敢承担,因为成为一名技术指导,这违背了他对自己“责任心承担力不足”的认知。那些与自我定义不符的事情,我们通常都会避开,因为在内心深处,我们认为“那不是自己”。
而弟弟,在父亲对他内向,木讷的评价中却能成为一个有能力协调各方资源的,高效的项目经理。由此看来,弟弟对于父亲的评价和看法,并未相信认同,甚至成为一种自我突破的动力。
这也向我们揭示了一个心理运作机制,即任何观念能够起作用的前提是我们自己相信了这个观念。具体解释一下就是,哥哥是因为相信了父亲对自己的评价,形成了一个“自己是无法负责”的自我认知,才会在工作中有退缩的表现;相反,父亲对弟弟的看法并未得到弟弟的认同,所以弟弟能够不受爸爸评价的束缚,发挥自我的最佳潜能。
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只是一份经历,这段经历可能发展成为创伤,例如故事中的哥哥;但也有可能发展成为前进的动力,正像故事中的弟弟。我们的人格形成是一个非常复杂的过程,是许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相较于相信原生家庭是童年创伤的制造者,如何理解和解读童年经历,才更为重要。也正是通过这种解读,才让我们为自己的人生赋予了意义。即便我们当下对于这段经历的解读是创伤,但我们仍有可能通过觉察和自省,为这段经历重新寻找积极的意义。
三、原生家庭给予我们的独特性
每个人当下的样子都由两个方面决定。一方面是天生具备的,另一个方面是后天养成的。与生俱来的部分让我们拥有独特的DNA,我们每个人也都拥有独特的个人气质。
先来解释一下什么是气质,和我们平时理解的外在气质不同,心理学上的气质是指心理活动表现在强度、速度、稳定性和灵活性等方面的心理特征。我们通常也把气质称为脾气、秉性或性情。比如,脾气暴躁或性情温和;急性子或慢性子;情绪冲动或稳定;以及一个人的特性是富于变化还是难以适应改变。
常能听到有朋友说:“对,我脾气急躁就是随我妈!”“我爸就是优柔寡断,所以我也是这个性格。”等等。假设这样的说法正确,那么既然我们能继承家庭基因中的缺点,那我们是不是也同样继承了父母骨子里的优点呢?我们是否思考过,我们承袭了脾气急躁妈妈的哪些优点?又承袭了优柔寡断爸爸的哪些优点呢?
一个人的人格特质,是由多个要素构成的。也就是说,只要善于观察,我们会发现我们的父母也不是仅有脾气急躁或优柔寡断,他们一定具备另一些优势和闪闪发光的独特资源。
大家可以用心回想一下,相较于优点,我们是不是更倾向于关注那些缺点和不足?其实,这也是一种“惯常模式”,是一种“惯常的思维模式”,是我们的思维走向和思考习惯。
对负面信息的关注是我们的天性。在人类的不断进化过程中,我们仍保留了警惕负面、危险信息的基因,因为这可以帮助我们觉察危险,永续繁衍,是由人的“生存本能”决定的。除了天性外,我们还受到环境的影响。比如在我们中国,有着这样的传统观念:“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的成长过程,似乎也总是在改正自己的缺点中度过;在社会的很多领域中,也会经常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缺点和问题上。因为我们相信,只要改正了缺点,弥补了不足,我们就能更优秀。
然而事实是,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关注事情中的不足也许可以激励我们进步,但如果我们用这个惯常的思维方式,过度地关注人身上的不足,而难以发现优势,则有失偏颇。
所以,带着一双发现独特性,发现资源的眼睛去寻找父母的优点吧!他们有哪些优点?是勤劳果敢,坚强乐观?还是勇于承担,交友广阔?是做事认真,为人友善?还是温柔体贴,真诚待人?……与此同时,我们的原生家庭中有哪些温暖、积极的家庭规则和传统?是对待老人格外敬重?亦或是家庭成员之间的互帮互助?……
只要我们去寻找,我们就一定能够发现那些被我们继承了的,原生家庭中的那些优势和资源。由此,我们看待家庭的视角就更为全面、丰富和平衡了。
四、小结
今天从三个角度,探讨了如何正确看待原生家庭这一个核心话题:
首先,原生家庭的养育与童年创伤,并不是必然的关系,原生家庭不该为童年创伤全部背锅;
其次,原生家庭或者说家庭的教养方式,给予我们的只是一种经历,这种经历到底是创伤还是激励,同样也是因个人特质和人格发展的具体情况而异的;
最后,除了创伤,我们同样也继承了来自家庭的独特性和资源优势。当我们能够发现家庭赋予我们的闪光之处时,也意味着我们对自己的认识更为全面,对自己更加接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