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章 >> 童年创伤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童年创伤是如何影响我们的? 在线疏导心理学研究院

今天我们将解读童年创伤是如何隐藏在我们的生活中的,以及童年创伤对我们人际模式、认知模式和决策模式的影响。

案例:

李先生是一个让身边同事、朋友、还有家人都“很着急”的人。为什么这么说呢?据他身边的人讲述,和李先生沟通是件很费劲的事,因为他几乎从不主动、直接表达自己的真实意愿,总是要对方追问,他才以委婉、间接,甚至是发脾气的方式向对方表达,而对方也总要经过一番猜测和确认,才有可能了解李先生的真实想法和意图。

如果李先生希望妻子帮他订午餐。他会先等着妻子主动问他,实在等不到了,他会间接向妻子询问:“你中午吃饭了么?吃的什么?”或者说“哎,忙了一上午,还没顾得上吃饭呢!”妻子则凭借对他的了解,主动提出帮他订餐。而在工作中,李先生的公司和另一家公司因为账款问题发生了纠纷,几个月内,他前后委托了几家律师事务所,也没能顺利解决问题。这期间,李先生从未主动向公司的股东说明事情的进展,这一表现使得股东们对李先生工作态度和能力产生了严重质疑,也影响了他在公司的业务发展。

一、童年创伤存在于隐蔽处

如果把李先生人际关系的线索横向展开,我们能够很自然地发现,李先生在人际交往中的模式是被动的,主要体现在与家人,朋友,领导,同事的各种关系中,以及大部分场景下。当我们向李先生询问,为什么他会呈现如此被动的关系模式时,他吃惊的反问到:“我是这样的么?”稍作思考之后,接着说:“你不问我还真没觉得,你说了我感觉确实是这么回事。”

通过这个过程相信我们可以发现,李先生的这种“在人际关系中,习惯性地保持被动的模式”,是如此地隐蔽,隐蔽到当事人都不曾对其觉察。这种模式,我们称之为“惯常模式”,指的是那些我们已经习惯了,不经过特别地留意和觉察,我们根本发现不了它们存在的反应方式。这个过程有点像我们学习开车,在驾驶技术还不熟练的时候,需要特别留意每一个动作和细节,久而久之,当我们得心应手后 ,就不必全神贯注了。因为足够熟练,驾驶的过程和细节已经存储在我们的记忆深处。对这一过程的形容是:当我们“习以为常”后,便“不知不觉”地适应了这种状态。

那么这种“惯常模式”是如何形成的呢?答案就是童年经历或童年创伤。简单地说就是,童年经历或创伤形成了我们的反应方式,当反应方式积累得足够多,就形成了“惯常模式”,而这种惯常模式又很难被觉察到。那么因为童年创伤形成的“惯常模式”通过哪些层面影响我们的呢?

二、童年创伤带来的影响

1.影响我们的认知模式

童年创伤会影响我们的观念,对事情的看法,态度和价值观。这些都是一个人认知体系的重要构成。

当李先生的积极主动被创伤性地打压,会形成哪些观念?我们分别梳理一下。

可能形成的观念有:

(1)做出成绩是应该的。

(2)一个人应该低调做事,不要高调宣扬。

(3)炫耀是错误的。

自我方面的观念有:

(1)我不值得被夸奖。

(2)我做得还不够好。

面对事情的态度有:

(1)看到积极主动表达的人,会觉得他们在炫耀,我很看不惯这些人(这也是我们之前提到的那些格外看不惯的点)。

(2)对下属的工作成绩视而不见,认为都是应该做到的,没什么大不了,从不表扬。

形成的价值观念有:

(1)即使被人误解,也要保持低调(误解总比羞愧好,这也是为什么面对股东的误会,李先生也不主动沟通的原因)。

(2)低调的人才值得欣赏。

以上是童年创伤对我们认知模式影响的一些具体表现。对于李先生而言,影响还远不止于此。要知道,我们每天产生的想法有上万条,其中大量的想法因为已经根深蒂固,甚至发现不了它们的存在;同时,我们的大脑是一个巨大的神经网络,各个想法之间相互连接、共同作用,彼此之间有着不同程度的联系。所以,我们说童年创伤的存在非常隐蔽,需要我们不断地去觉察,去发现,才能最有效地降低创伤对我们的影响程度。

2.影响我们的决策模式

我们是如何做出决策的?可以简单地概括为三种模式:一是感性决策,二是理性决策,三是感性理性兼并进行决策。

比如有一件衣服,实在是太喜欢了,什么也不想就买了回来。之后才发现根本没有什么场合和机会穿。花了不少钱,结果衣服只能观赏。这就是感性决策。

同样是买衣服,喜欢与不喜欢根本不在考量的范围内,对衣服选择的优先次序是用途及价格合理。这是理性决策。

我们又去买衣服,虽然是工作场合穿的,但我们还是需要买件自己喜欢的,同时价格也能接受,这是感性理性兼并的决策方式。

最佳的决策是需要灵活的、能够帮我们获得最大效益的。哪些事情可以凭感觉决定,哪些凭理性,哪些决策需要平衡理性和感性,决策的形成以及需要参考哪些要素应该是在我们的意识控制之下的。也就是说决策是我们的意识选择,而不是被那些我们不知情的“创伤”决定的。

在李先生的案例中,与股东交流公司遭遇纠纷的事件上,他的行为就是由“创伤”驱动的,对于主动表达的恐惧心理,让他无法主动积极地沟通并采取措施,他关闭了“理性”决策的阀门,这就是受童年创伤影响的典型情境了。

3.影响我们的人际模式

人际模式,就是我们与人交往的方式,比如有的人被动,正像案例中的李先先;有的人体贴周到,处处为对方着想;有的人热情主动;还有的人强势霸道……这些都是我们与他人交往时,能感受到的对方的状态。

童年创伤对人际模式的影响,相信大家在李先生的身上已经看得很明显了。在李先生的成长过程中,积极主动,勇于表达是不被鼓励的,甚至是被鄙视的。我记得他曾讲述过这样一段经历:在上小学的时候,有一次学校组织科技竞赛,他用家里废旧的纸盒做了一个简易电视机,还用彩笔画出了电视机的轮廓和节目。当他兴高采烈地和妈妈分享这一“荣耀”时,妈妈带着鄙夷的神情,对他说了句“瞧把你能的!你怎么不上天呢!”这样的神情和话语深深地刺痛了他的心灵,他低下了头,感到“很丢人”。他还补充到,到现在都认为没有什么成绩是值得炫耀的,所做的事情都是应该的。

这也形成了李先生从不主动表达自己的交往模式,因为他的体验是,主动表达=羞愧。最初的积极主动由于受到了“创伤性”地打击,而变成了“被动消极”,被动消极又经过了成年累月的巩固,形成了李先生惯常地、牢固地人际关系模式。

不经过觉察,这些创伤会始终影响一个人生活和事业的各个层面。有时,我们可能感觉生活不顺,事业受挫,过得很疲惫,没有价值感,周围的人也对我们漠不关心……在未觉察到自己“消极被动”的人际模式前,李先生也是这样评价自己的人生的。其实,是童年时的创伤经历,令他产生了对“积极主动”的不良感受,久而久之惯常地形成了对自己,对他人,对生活和整个世界的认识,以及他处处闪躲的人际交往模式……也可以说,是这些因素共同促成了李先生当下的生活现状。

三、小结

童年创伤的影响不仅至深至远,还是非常隐蔽的。本节在三个层面上,对童年创伤的影响进行了分解。

首先,其次,童年创伤影响认知模式,包括观点、态度、价值观。这也是一个人生活的基本信念部分,我们如何评价自己,如何理解他人,如何认识事物,如何感受世界,都受此影响。

其次,童年创伤影响决策模式,它会让我们时而“忘记”理性,凭借创伤驱动,给我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不利影响。

最后,童年创伤影响人际交往模式,我们面对他人时的表现,其实是在童年时就决定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