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章 >> 觉察童年创伤
觉察童年创伤 在线疏导心理学研究院

一、什么是原生家庭

原生家庭,是指我们在结婚之前所在的家庭,也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的生活环境。原生家庭构建了我们的人格基础,包括安全感,主动性,人际关系模式等等。

二、了解原生家庭及童年创伤的意义

正如弗洛伊德所说:“人的创伤经历,特别是童年的创伤经历,对人的一生都有重要影响。”通过觉察童年创伤,剖析童年创伤背后的原因,学习摆脱童年创伤的方法,能够找到自愈的力量。所以我们说,原生家庭,是我们自我成长与疗愈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触碰到的一个重要领域;或者说,只有更好地认识到我们从原生家庭中承袭来的创伤,深刻地体察它们,发现它们对我们人生的影响,才能最终穿越创伤,帮助我们获得突破与重生。

那么,成长中的哪些经历属于创伤经历?有什么方法能帮助我们觉察创伤?发现了这些创伤,我们又该怎么做呢?这一节我们就将从上述几个方面入手,觉察我们成长经历中,那些隐隐作痛的童年创伤。

三、童年创伤影响现在的原因

案例:

田女士,是位32岁的职业白领。她在传媒行业工作多年,收入颇丰,自信独立,朋友眼中的“女强人”。田女士有一位相处多年的男朋友,两个人的感情也比较稳定。尽管到了结婚的年龄,家里也催促了很多次,但田女士始终不想结婚。

在和田女士深入沟通后,发现了田女士不想结婚的原因。其实田女士不是不想结婚,而是“不敢结婚”。她说她对男朋友的感受是矛盾的:一方面,她能感受到男朋友对她的爱,但另一方面,她总是感觉男朋友对她的重视度远远不够,就好像她想要的是一个海洋,而男朋友给予的重视只是刚能解渴而已。正是带着这样的矛盾心理和对被重视的热切渴望,让田女士不敢走向婚姻。她处在纠结的边缘,既不想分手,也不敢结婚,她好像被卡住了,动弹不得。

在随后的交谈中,我问田女士,这种“不被重视的感受”熟悉吗?从这种“不受重视的感受”中能联想到什么?她很快便发现了非常重要的一点——她的妈妈也是这样,不重视她。她说家中重男轻女,她从小就不受重视。妈妈经常记不住答应过她的事情,而她如果因此发脾气,还会受到妈妈的责备,好像她根本就不应该为此生气。即便到了成年,仍然是这种状态,妈妈对女儿的事常常记不住。有一次,田女士告诉妈妈明天出差,但妈妈在第二天的通话中却露出吃惊的语气:“啊,你出差了!”她似乎根本不知道这回事。田女士说,这样的事情还有很多,不胜枚举,说到这里,她默默地低下了头,流出了委屈的泪水。

是的,童年创伤就是这样,用一种表面上看不到的方式,在影响着我们对生活的选择。一个看似和成长经历没什么关系的现状,正是来自于原生家庭的童年创伤经历影响至深的结果和呈现。

故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对童年创伤与现实影响的关系看得更清楚些了?我们可以这样概括田女士的经历:由于在原生家庭中常常受到“忽视”,这种“忽视”累积成创伤,使得田女士格外渴望“被重视”。带着这样的心理渴求,田女士对男朋友给予自己重视的心理需要就变得格外强烈和巨大,正像她自己描述的那样,她需要的重视是一个海洋。

这种原来对“妈妈重视自己”的渴望,转移到当下的对象——男朋友身上,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就叫做“移情”。正是移情的机制,使得原生家庭中的成长创伤始终在影响我们的人生。

很多人都带着这样的心理机制在生活。区别在于,有的人经过觉察创伤,发现了童年经历对自己的影响,从而摆脱影响,重新选择生活,这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但更多的人,则始终都无法发现自己处在何种影响之下,缺乏觉察力,任由童年创伤在无意识领域,支配着自己人生中的许多重要决定。

四、如何觉察童年创伤

之前故事中田女士对“重视”的极度渴求,便可以被看作是由于受到“忽视”而形成的童年创伤了。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重视”这个点,对田女士来说很重要,很纠结,同时一直在影响她的决策能力。那我们可以通过哪些部分来觉察童年创伤呢?

1.令你格外别扭、不舒服并经常影响你的部分

比如,有的朋友看不惯“舌灿莲花”的人,看到这样的人就讨厌得厉害。如果客户是这类人,那宁可不和他做生意;如果单位领导是这样的人,那恨不得赶快换个工作;如果生活中有朋友同学是这样的人,那简直完全不能和他们愉快地玩耍;总之,遇到这样的人就是两个反应:一是烦,二是躲。

我们可以看到,“舌灿莲花”是让这位朋友格外不舒服的部分;而对于这类人的负面感受会影响到他的工作和社交各方面。那么,“舌灿莲花”对这位朋友应该就有这特殊的意义,顺着这个部分深入下去,那个“创伤点”就会浮现出来。

2.会让你回避的部分

有些话题,有些场景,有些人,有些事……对你来讲是不能提及的,你会经常回避这些部分。这些我们不想面对的部分,通常背后都藏着“创伤”。也许我们对如何面对它们还没有做好充分地准备,所以我们会有意无意地回避这些部分,希望它们最好不要出现在自己的生活中。

如果出现了上述这些想要回避的情境,我们先不着急面对和解决。如果可以的话,建议大家先留意一下自己常会回避什么,回避哪些部分,然后找个本子把它们记录下来。先做到能发现它们,就已经很棒了。

五、觉察到了创伤,该如何处理?

上面我们了解了通过哪些点来觉察童年创伤,接下来,我们一起看一下,觉察到了创伤,我们到底要怎么办呢?

我们再回到之前的故事。当田女士觉察到,自己极度渴望重视的心理需求,与成长中母亲对自己“忽视”的创伤息息相关。那么这个发现会让田女士作何反应呢?

第一种反应:埋怨母亲,生母亲的气。认为都是母亲对自己的忽视导致了现在的问题。

第二种反应:“合理化”母亲的做法。也就是找到一些说法和理由,让自己能够合理地接受母亲忽视自己的行为。比如,她会说“我妈还是很爱我的,她读书少,她在家里也不受姥姥姥爷的重视,姥姥姥爷就看重舅舅,所以她的这些做法我也能够理解。”

第三种反应:自己陷入“无能为力”的感受中。感觉自己很倒霉,怎么就成长在这样的家庭中,对于改变母亲,改变现状无能力为,无计可施,同时深感委屈伤心。

第四种反应:接受现实,面对现实。田女士认识到了自己的成长经历,也看到了自己对男朋友的要求,是受到过往经历的较大影响,于是决定降低对男朋友“如海洋般”重视的要求,更为客观地了解对方,更为理性地看待双方的爱情与婚姻。

以上田女士的这些反应,也是当我们觉察到了自己童年创伤后可能会产生的反应。但它们不会同时出现,而是会交替往复。一段时间我们可能体验到对原生家庭,或者爸爸妈妈的气愤;但过段时间,我们又会合理化他们的做法;有时,我们会感觉自己没办法改变,但过几天,我们又可能会升腾出一种内在的力量感。

所有的感受和想法,我们都不要拒绝,也不要排斥,我们等待它们自然而然地出现,这就是关键——“觉察”。但是,对上述的前三个反应,我们做到觉察即可,而不要将其发展成为行为,产生不良结果。也就是说,我们感受到了自己对母亲的气愤,但不要让这种“负面感受”驱动自己,做出某些不良行为,比如跑回家里,和妈妈理论,吵闹,埋怨父母,埋怨原生家庭,这不是我们觉察创伤的初衷。我们要建立一种能力,将自己的感受与行为区分开,妈妈的忽视会令我们生气,这是人之常情,但不因此做出过激或伤害性的行为,这是我们的理性和选择,也充分体现了我们人性深处爱的能力。

所以,我们需要在自己可控的范围内,让创伤得以呈现,这个呈现的过程就是“意识”的过程。当创伤到达意识层面,它才可能不再发挥作用,这是我们穿越创伤的第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