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章 >> 内向者,如何突破壁垒?
内向者,如何突破壁垒? 在线疏导心理学研究院

一、我们定义的内向

瑞士心理学家卡尔·古斯塔夫·荣格,根据倾向性将人格划分为外倾和内倾两种类型,也称外向型和内向型。外倾的人乐于向外探索,靠近客观世界,对周围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容易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内倾的人,倾向于向内思索,重视主观世界,好沉思,善内省,常常沉浸在自己的想法和感觉之中。

按照荣格的划分,内向者和外向者的本质区别在于关注的指向性不同,二者之间只有差别,没有优劣。不论哪种人格类型,只要能够把自己拥有的特质,发挥在适合的领域,都是最佳的选择。一个内向者,如果他接纳自己的“内向”,热爱对内在进行自我探索,同时对融入和适应外在环境并不感到冲突和纠结,这类“内向者”则不是我们要讨论的对象。

我们锁定的“内向者”有以下三个特征:第一,缺乏自信;第二,内心封闭,感觉孤独;第三,渴望融入环境和他人,但却无法突破壁垒。可以这样来描述“内向者”:是由于缺乏自信而形成的,既想融入环境又难以突破人际困惑的一类人。

二、内向者的表现

通过一个故事,或许能够帮助我们更好地贴近内向者的表现和内心感受。

案例:

万盛读了四年高中才进入大学。第一次高考时,原本成绩非常优秀的他,考得却很不理想,不甘心去二类本科,所以决定复读一年。第二次高考,他如愿考入了重点大学,从重庆来到北京,开始了令他向往的大学生活。

入学半年后,万盛仍然不太适应大学的生活。在重庆长大的他,感受到了西南地区与北京在气候、饮食、语言、生活方式等方面的巨大差异;班里和同宿舍的同学,不仅大多来自北方,而且年龄大都比万盛小,年龄差距也给万盛带来了不小的心理压力;此外,万盛和同学也总是玩不到一起,他说,大家的日常无非就是打游戏,喝酒,聊聊女生,而他却对重金属摇滚、服装设计和物理学感兴趣,因此很难和同学们找到共同话题……种种的差异让万盛感觉大学的生活非常孤独苦闷,他常常羡慕地看着身边的同学有说有笑,却始终无法融入他们。

以上就是一个内向者,在自己无法融入环境时,对客观环境和主观感受的描述。在他们的眼中,环境是差异和壁垒的集合;感受是孤独和迷茫的交错;而在行动上是无计可施。尽管心中有千万个渴望和想法,但始终无法解决当下的问题。

从万盛的经历来看,无法融入的根源在于缺乏自信。当一个人感觉自己不够好时,他会把比同学大一岁的事实解读为自己能力不够,别人一次就能通过的高考自己却考两次;同样,他也会因为自己和同学的兴趣不一致而自卑,觉得别人会的我却不会,从来不以欣赏的角度来看自己。对于从重庆到北京求学,他不仅没有为人生中增加了一段在北方的生活经历而感到兴奋,反而因为无法适应外界而让自己无所适从。

总之,当一个人感觉自己不够好时,他会从自卑的角度对现实世界的现象进行组织和解读。即内在世界决定了外在现实,自卑者眼中看到的世界是充满了阻碍的灰色世界。

三、如何突破壁垒

1.由内至外

由内至外,是通过修复内在感受,坚实内核,实现突破。归纳起来,内向者需要修复的感受有: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

(1)安全感.

安全感是我们感受幸福,敢于做出改变的重要心理能量。只有认为环境是安全的,自己是安全的,迈出的一步是安全的,内向者才有勇气走出自己的安全区。由于自信是在安全感的基础上形成,因此,安全感是内向者首先需要修复的心理能量。

如何做到呢?识别是什么让我们不安,找到帮助化解不安的点。对万盛来说,地域的变化,身份和学习方式的变化,都是导致他内心不安的因素。识别出这些不安的因素,才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比如,万盛在学校对面发现一家重庆小吃,他经常光顾,还在这家店认识了几个重庆老乡,这可以帮助他面对和化解南北环境差距引发的不适感。大学的学习和生活方式对学生的自律性要求较高,万盛一直对这点特别不适应。发现了这个不安因素后,他精心制定了每日学习计划,规划了自习时间和学习内容,并不断进行调整。在计划表的帮助下,万盛内心感到更加踏实和稳定。

(2)归属感

归属感是个体与所属群体间的一种内在联系,以及在群体中与其关系的认同和维系。归属能够强化安全的感受,避免产生脱离群体的恐惧和焦虑。缺乏归属,会让个体感觉孤独,与环境的隔阂感增强。

孤独的内向者如何修复归属感呢?一个建议是:此路不通,请及时调整方向。当万盛把关注点放在同寝室、同班级的同学身上时,他怎么也找不到志同道合的朋友。但是,如果万盛稍稍调转方向,把目光关注到不同年级的同学、全校的同学、全市的同学、全国的同学,甚至更大的群体时,相信他一定能够找到适合自己的环境和团体,获得归属感。

当下关系的渴求会收缩内向者的注意范围。实际上,生活是360°的,当眼前的路行不通时,我们可以及时地提醒自己,换个方向,或许只是稍微调整下角度,一切便豁然开朗。

(3)价值感

价值感是我们看重自己,觉得自己受到重视,所产生的积极情感体验。由于缺乏自信,内向者常常觉得自己不值得受到别人关注,也没什么价值,这是一种消极的自我意象和感受。

找到自己的价值基点,了解自己本身所具备的价值,是内向者找到价值感的重要途径。认知的调整需要建立在一定的现实基础上,因此,价值感的修复就在于对现实自我的深入认知,以及对自我意义的重新建构。比如,当我们让万盛写出“重金属摇滚、服装设计和物理学”这些兴趣和爱好给他带来了哪些好处时,令人惊讶的是,万盛居然足足写满了两页纸。不经过这样的思维过程,他自己都没有发现,原来他善于思辨、善于捕捉细微情绪并且拥有独特的时尚视角,而这,都来自他与众不同的兴趣。

带着在不同领域积累的安全感、归属感和价值感,使让自己的信心指数不断攀升。当我们认为自己有价值,孤独不是我们的生活底色时,我们便会敢于并乐于融入当下环境。当自我的认知和感受发生了变化,我们眼中的外在环境,也开始变得多姿多彩,期待我们的加入。

2.由外至内

由外至内,是通过外在行为一小步的变化最终实现突破的方法。具体步骤如下:

首先,给自己当下的状态打分。假设最满意的状态是10分,万盛给自己当下状态的打分是3分,也就是他不太满意自己的目前的状态,而他期待自己能够做到7分或8分。

然后,找到例外。请万盛回想一下,是否有一些“例外”发生?比如在哪些情况下,他能够和同学们找到共同点,他融入环境变得更容易。万盛想到,有几个同学,常向他请教数学题,他觉得这就是个“例外”的情况。当和同学们一起探讨题目时,万盛感觉自己不仅被同学喜欢、被同学接受,还能为同学提供帮助,孤独感也就没那么强烈了。

最后,如何前进一小步。在前两个步骤的基础上,开始第三步。假设从现在的3分,达到3.5分或者4分,请万盛思考一下,如何能够做到?跟随在第二步中找到的“例外”,万盛觉得从数学突破似乎是个不错的主意。自此之后,他居然把数学学得更加精通,同学们每当遇到数学难题,都会找万盛解决。由此,万盛不仅获得了人际交往方面的突破,还感受到了被团体和同学接纳的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上述所有的因素,又加速了自信的累积,当足够多的优势感受和信心得以强化巩固,万盛从3分到8分的目标也就容易达成了。

四、小结

今天的核心是“内向者”。通过由内至外的安全感、归属感和自我价值感的修复,让积极感受为“内向者”提供勇气和内在能量,就像破茧而出。

同时,外部行为的帮助,可以让自信的生长加速。通过给自己当下的状态打分,发现能够帮助我们突破的例外情况,运用找到的例外,当做“前进一小步”的抓手。当一个问题被分解为无数的小计划,这些计划便成为我们突破的途径和阶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