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章 >> 改变认知,走出自卑的阴影
改变认知,走出自卑的阴影 在线疏导心理学研究院

一、对自我认知的挑战

自卑的根源主要是:认为自己不够好,不能胜任,不值得被爱的自我认知。因此,想要走出自卑的阴影,首先需要检查或挑战一下这个结论:那些我们相信已久的认知,真的是正确的吗?它是在帮助我们,还是在给我们制造障碍呢?

55c9b351c10a2a4c5509643f9d3ec95.jpg

一起来看一下小超的故事:

案例:

正在读大学二年级的小超,打算放弃学业了。他说,从小到大他都要做比别人更多的努力,才能达到优秀。时至今日,他感觉身心疲惫,无法继续努力了。他一直觉得自己的家庭条件很普通,自己也没什么过人之处,除非格外努力,否则就一事无成。凭借这种信念,小超一直保持着优异的成绩,但就在考上重点大学的第二年,小超的精神状态几近崩溃,学业也不得不停滞。

当询问小超会不会因为考入重点大学而感到骄傲?小超苦涩地笑了一下,轻轻摇摇头说了一句对自己消极的否定式的评价:“我从没觉得自己有什么可骄傲的。”尽管小超有很多优秀的外显成绩,但他从未真正地为自己感到自豪和骄傲。也就是说,尽管小超看起来很优秀,但在他的内心,自己依旧是个“没什么过人之处,除非努力,否则就一事无成”的自卑小孩。

该如何帮助小超改变自卑的心理状态呢?先从小超的自我认知开始分析。

二、不合理认知的表现

“没什么过人之处,除非格外努力,否则一事无成”是小超对自己的评价和看法。这个评价有这样几个特点:

1.过分概括化

每个人都是由很多特质构成的,比如看到弱者会伸出援手,这源于他乐于助人的特质;遭遇挫折会激发斗志,这来自他勇于挑战的特。一个人的成长是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有的人虽然小时候胆小,长大后却坚毅勇敢。同时,在不同的场合和环境下,一个人也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比如在家里和在学校,一个人的言谈举止是不同的。因此可以认为,每个人都是流动的、变化的,他们的表现是和具体情境高度相关。而任何对一个人高度概括化的定义,都是片面的,是绝对化的,是站不住脚的。

比如,“没什么过人之处”,就是小超对自己的一个高度概括化的定义。难道小超在各个方面都不如别人吗?难道小超在从小到大的20年里,始终没有优越之处吗?一句“没什么过人之处”就概括一个人的全部特质和整个成长经历,并覆盖了全部生活场景,显然是不够全面的,也是不合理的。

2.非黑即白,极端思维

自卑认知倾向的第二个特点就是: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即按照“不是…就是…”的两极化来进行定义。比如,小超觉得自己“除非格外努力,否则就一事无成”,这就陷入了极端的思维方式。好像除了努力和一事无成,就不再有第三种选择了。

一旦被呈现出来,就很容易能发现这一信念的不合理性。人生的成功只能依靠努力吗?当然不是。家人的支持、朋友的帮助、人生的伯乐、一次正确的选择、一个前瞻性的判断、一次大胆的尝试或者一个偶然的机会,都有可能让我们成为人生赢家。条条大路通罗马,到达幸福的彼岸有很多种方式,努力只是方式之一而已。

3.糟糕至极

糟糕至极的表现有两个:一个是自我贬低,认为自己很糟糕。小超的“处处不如人”就是对糟糕自己的概括;另一个是担心未来会糟糕,甚至认为未来一定就是糟糕的。比如小超的“除非格外努力,否则一事无成”,就是一种认为如果不努力,未来将会是极端可怕、糟糕的负向认知。

可以看出,这种双重的糟糕至极的定义和感受,几乎将小超带入了耗竭的状态。一方面,他不相信自己足够优秀,不信任自己能够有好的未来;另一方面,不努力未来就一事无成,让小超失去分辨能力,只是一味努力,一味奔跑,认为“努力”是逃离糟糕未来的唯一途径。

三、如何修正认知

发现了自我认知的片面性和不合理性,以及由它产生的自卑心理的感受和行为表现,接下来需要做的就是修正它。

1.破除自动思维过程

首先,自我认知是一种以自动化和难以被觉察的形式,植根于我们大脑中的思维结构。

在第二章“原生家庭”内容板块,提到过惯常模式,同样,自我认知属于惯常的思维模式,具备自动思维的特征。一旦大脑中产生了某种认知,我们就会倾向于跟随这个认知。当跟随的次数足够多,而这种认知又始终没能被挑战或修正,我们就会“相信”它。日后,它便成为了不假思索,自动进行的隐藏思维模式。

想要破除自动思维,需要先发现它们的存在和运作方式。具体的方法是,通过对自己不断地提问,让自动思维浮出水面。

当我们感受到了由自己不够好而产生的负面情绪时,尝试着问自己这样几个问题:

(1)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发生了什么事让我感受不好?

(2)具体感受到了哪些负面的感受?自己不被接纳?丢脸?还是被指责?

(3)在发生的事情和感受中间,可能存在着哪些思维过程?哪些与自我认知相关?

当把这个过程经历一遍,便不难发现:我们通常是在事件或情境中,在他人的语言或行为中,感受到一种情绪情感,但很少去思考“环境”和“情绪”中间的思维过程。然而正是这个思维过程决定了我们的感受。这些决定我们感受的思维,就是自动化的隐藏思维。

2.找到支持和不支持的证据

当发现了自我认知,可以找些证据,看看我们对自我的认知是否能够成立。比如,小超认为“自己处处不如人”,那么小超可以按如下步骤进行思考:

(1)请列出支持“自己处处不如人”的证据。

(2)请列出不支持“自己处处不如人”的证据。

在不支持的证据当中,只要有一条存在,那么“处处不如人”的结论就不成立了。经过小超的认真思考,他发现,几乎没有办法证明自己处处不如人,而想要推翻这个结论,简直太容易了。比如,他考上了重点大学,这就比很多高中同学都强;而且小超自律性强,有目标,他认为这点自己也做得很好,他的好几个朋友都是毫无计划,盲目度日;小超还发现,他其实很关心家庭,也正是因为觉得家里条件一般,想以后多挣钱为家人改善生活,才会如此努力。他觉得自己是个有爱心,有责任心的人,这也比身边的一些同学强。

其实,小超还可以在这个部分发现更多不支持“自己处处不如人”的证据。只要往这个方向去思考,就能够找到更多的闪光点。这个发现证据的过程,就是帮自己调动脑中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发现的自己的优点和资源,都是搭建自信的重要基石。

3.巩固,让优势思维自动化

正如负面评价会自动化一样,当我们在第二步积累了很多正向、积极的自我评价后,需要不断地强化这些思维和内容,让它们成为新的自动化思维。这个过程其实就是对自己正向评价的不断巩固。下面分享几个具体的小方法。比如:

(1)写“自信日记”:每天用10分钟时间,总结自己今天做得还不错的地方;

(2)请熟悉自己的朋友、信任的领导、长辈或身边亲近的人,提供对自己的积极看法,并询问他们理由;

(3)当自己做出了一点成绩后,积极地给自己鼓励。

这些都能够帮助我们,不断巩固、内化和建立新的的自我认知。通过对“我是优秀的、独特的、足够好的、有能力的,值得爱的”这一积极认知的不断强化,我们会对它越来越信任,于是新的认知带动正向的自我感受,驱动积极的行为表现,一个关于自信的“认知-感受-行为”的良性循环就能搭建和运转起来。

四、小结

对不合理的自我认知发起了挑战,发现了它是如何运用高度概括化、非黑即白的极端思维和糟糕至极的方式,影响了我们对自己的评价,从而形成了自卑心理。并分享我们如何破除旧的、有消极影响的自动化思维,找到自身优秀的证据,建立并巩固积极认知,从而走出自卑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