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业文章 >> 你潜在的自卑感来源于哪里?
你潜在的自卑感来源于哪里? 在线疏导心理学研究院

一、什么是自卑

自卑,是一种由于低估自己而产生的情绪体验和自我评价,是个体对自我,在某一方面或整体上的主观感受,所以很多时候,我们也将其称为自卑感。

适度的自卑感可以为我们提供帮助。与“谦虚使人进步”的机制相似,在自卑感的驱动下,我们能够发现自己的不足,主动设置目标,并发展出行动能力,更好地完善自我,适应环境;但过度的、严重的自卑感却是自我发展的一个障碍,它让我们对自己的体验是消极的、负面的;在行为上的表现是退缩、恐惧或自我强迫的。毫不夸张地说,严重自卑感对我们是极具破坏性的。

自卑感普遍存在,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受到自卑的影响,差别在于程度和影响范围不同。比如,有的人极度自卑;有的人在职场上有自信且能很好的胜任工作,但在亲密关系领域却胆怯、自卑;还有的人平常说话聊天都信心满满、流畅自如,但在关键场合却突然语塞,或词不达意。所以,自卑的感受和影响程度因人而异,本节主要讨论那些对个人发展产生不利影响,使人严重或过度低估自己,否定自己的自卑感。

二、觉察自卑

通过对自我感受的觉察,可以帮助我们发现自卑的程度和影响方式。觉察途径有三:

第一,对自己的总体感受是消极的。

第二,总是感觉无能为力。

第三,总是感觉被忽视否定,觉得自己一无是处。

我们选择一个安静的时段,静下心来问问自己,感受一下内心,我们喜欢自己吗?对自己的整体评价是什么样的?更为积极一点,还是消极一点呢?

如果我们对自己的整体感受是偏向消极的,那么我们可能正受到严重自卑感的侵扰;会产生对人生无法掌控,对问题无法应对的无力感;还有些时候,我们会总是感到被环境忽视,被他人否定,陷入到自己一无是处的挫败感、郁闷感和愤怒感之中难以自拔。

三、自卑的行为表现类型

过度自卑影响下的行为表现分为两大类:

1.自我否定和自我挫败型

案例:

晨晨在与男性交往方面,非常缺乏自信。尽管曾经有过三段恋爱经历,但她始终觉得自己对男性没什么吸引力,她总说男人不太会喜欢她这种“女汉子”型大大咧咧的女生。正是这种自卑心理作祟,晨晨在和一位男士愉悦相处了半年后,向这位男士进行了“表白”。她是这样说的:“我很喜欢你,你是知道的,但你并不喜欢我,这我也是知道的。那我们好聚好散,见一面就结束吧!”这样一段被晨晨视为“表白”的话说出后,那位男士再也没有回复晨晨的信息,他们之间便真如晨晨说的“好聚好散”,不了了之了。

由于内心坚定地相信自己是不被爱的,是没有魅力的,晨晨甚至连问都不问对方,就认定对方不喜欢自己,进而主动把事情搞砸,也就真的导致了恋情的结束。当问到晨晨为什么要选择这样的“表白”方式时,她说这是对自己的保护,因为自己说完之后对方再说出不喜欢自己的话,自己心里就不会那么难受。晨晨的这个行为就是典型的“自我否定或自我挫败”的行为模式。

与晨晨一样,过度自卑的人由于相信自己是能力不足的,是不够优秀的,是差劲的,是不被爱的,所以他们会经常地做错事,甚至在关键时刻搞砸事情,让自己真正成为那个能力不足的、不优秀、不被爱的人。

自我否定和自我挫败型的另一种行为方式是,不敢展示、不敢表达自己,迈不出行动的步伐。

因为遵循“不去行动”和“制造错误”两种方式,巧妙地避开成功,品尝到失败,而失败的滋味又再次验证了自己的不足,继续保持着自卑的自我认知,继而再做出“不去行动”或“制造错误”的行为,反复体验着自己的“一无是处”。

2.自我证明和完美主义型。

与自我否定和自我挫败型行为相反,有些人会以自我证明和完美主义的行事风格,来避免体验自卑,形成一系列具有心理补偿效果的行为。也就是说,这类人会坚持使用自我证明和完美主义的方式,证明自己的优秀,从而补偿和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

源于对自我较高的要求和期待,大多数时候,自我证明和完美主义的行为方式是能够帮助我们取得成就的,而取得成就的领域,就是我们认为能够证明自己价值,为自己带来信心的领域。从这个角度来说,自我证明和完美主义有着一定的积极意义。

自我证明和完美主义型的人,为了补偿和掩饰自己内心深处的自卑,于是有两种具体的表现。第一种是,不敢闲下来,让自己始终处于忙碌的状态。一旦闲下来就会感觉心理发慌,不知所措。第二种是,尽管已经得到了很多证明,但我们还是能感受到内心的空虚,疲惫和耗竭。由于是借助外在的证明来弥补自卑,不是出于对自我的信任,因此我们的内在是空洞的,有一种说法叫“空心病”,正是对这种状态的生动描述。也就是说,只要内在的自卑情结得不到修正和调整,内在自信得不到灌注,我们的重心就始终在外,成功也只是表象,无法给予我们脚踏实地的踏实感和源源不断的前行动力。

四、自卑的根源

任何一种行为的发生,背后都是有观念作为支撑的。就是说,一定是先有了想法,才产生的行为。因此,自卑的行为背后,也一定有关于自卑的想法。这个想法就是一个人认为自己不好,不够优秀,或者不值得爱,不值得被重视的自我认知。

正是在这种负向、消极、否定的自我认知的驱动下,让我们做出了一系列带有自卑风格的行为。而这种自卑的自我认知又来源于哪里呢?

自卑的自我认知与他人的评价有关。我们对自我的认识和评价,很多时候都是在别人评价的基础上加以认同,把别人对自己的评价,变成了自己就是这样的“事实”。比如,前面讲到的晨晨,她在两性关系中的不自信与第一个男朋友对她的评价有很大关系。她的男朋友经常形容她:“别人都是白白胖胖的,你怎么又黑又胖呢!”这种不被喜欢的评价最终形成晨晨对自己的错误的认知。

自卑的自我认知还可能与一段经历有关。比如在成长过程中遭遇过意外,重大疾病,严重的创伤性事件或者经常性地被欺负、被虐待,生活在孤单无助的环境中等等,这些都是自卑认知的根植土壤。

相较于发掘自卑的根源,我们应该把着力点放在重建自信的方法上。毕竟,我们的目标是拥有幸福的人生,而重建自信,无疑是达成这一目标最直接有力的方式。

小结

在成长经历及他人的评价中,我们相信了“自己不够好,自己不值得,自己不优秀……”这样的观念。

在它的驱动下,我们执行着两种行为方式。一种是坚定地执行“自己不够好”。我们可能会采取主动犯错或逃避退缩的行为方式,来符合“自己不够好”的自我认识,反复体验无能为力感和消极的挫败感;另一种是借助心理补偿的行为,努力地证明自己,极力避免“自己不够好”的负面体验。